正文

《狄仁杰真相》模范消防員(5)

狄仁杰真相 作者:于賡哲


吳太伯是傳說中吳國的始祖,周太王的長子。傳說周太王欲傳位,按照長幼次序,自然應(yīng)傳位于太伯,但是太伯覺得自己的弟弟季歷更為賢能,更重要的是,季歷有個兒子名叫昌,堪稱一代英才,日后繼位必然有一番作為。于是太伯主動讓位于季歷,和自己的弟弟虞仲出走至江南,而且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他也由此成為吳人的祖先。事實證明,季歷果然不負(fù)眾望,大大增強(qiáng)了周人族群的實力,而他的兒子昌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奠定了滅商建周基礎(chǔ)的周文王。實際上現(xiàn)代學(xué)者認(rèn)為吳太伯出走的故事不可信,或者說起碼出走的地方不是江南,更有可能是北方地區(qū)。但是唐人相信這是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既然吳太伯有如此淡泊名利的博大胸懷,又間接成就了建周偉業(yè),而周朝是儒家所推崇的禮樂制度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稱贊吳太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⑤那么狄仁杰認(rèn)可他就順理成章了。

季札的事跡和吳太伯有點像,他是吳太伯之后,吳王壽夢第四子,從小就頗具賢能,深諳禮樂之制,深受人民愛戴,連他的哥哥們都覺得父王傳位給他最合適。但是他為了維護(hù)嫡長子繼承制,拒絕了人們的要求,隱居于山水之間。他還曾游歷各國,所過之處給人們留下了美好印象。在他身上還發(fā)生過一個故事,歷來被視為君子守信的象征?!妒酚洝鞘兰摇酚涊d,季札曾經(jīng)出使國外,路過徐國,徐國國君非常喜愛季札的佩劍,但是礙于禮數(shù)不敢說出來。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態(tài)??墒亲约阂鍪勾髧?,佩劍按照禮節(jié)不能不帶,所以就沒有把劍贈給徐君。等到他出使歸來,徐君已經(jīng)去世,于是季札來到徐君墳冢前,將佩劍掛在樹上,然后離去。隨從問:“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札回答:“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我內(nèi)心早已經(jīng)把這把劍送給他了,豈能因為他已去世而違背自己的心愿!季札身上有著堅持儒家原則的勇氣,也有重信守諾的美德,所以狄仁杰也很認(rèn)同他。

伍子胥的大名恐怕盡人皆知,他本是楚人,因為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而投奔吳國,幫助吳國訓(xùn)練軍隊,然后率軍打回楚國,幾乎將楚國滅亡。他曾經(jīng)洞察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動機(jī),反復(fù)苦諫吳王夫差殺了勾踐,消除隱患。但是吳王不聽,反而聽信太宰嚭的讒言,認(rèn)為伍子胥自恃有功,又是先王的重臣,所以桀驁不馴,于是賜其自盡。伍子胥死前預(yù)言吳國必然亡于越人之手,后來果不其然?!妒酚洝の樽玉銈鳌酚涊d,吳人都同情伍子胥的遭遇,“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唐代《吳地記》里說“今廟見在”,也就是說唐代見到的伍子胥祠堂就是當(dāng)年吳人建立的(晉代曾經(jīng)短途遷址)。這里有個疑問:伍子胥雖然對家族很“孝”,但是對楚國國君并不“忠”,甚至還帶兵差點滅了自己的祖國,這似乎不符合儒家價值觀,狄仁杰為何保留他的祠堂?我想這個事情體現(xiàn)出狄仁杰在儒家各種思想流派中更傾向于孟子的觀點。儒家對于“忠君”,內(nèi)部本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張無條件忠君,不論君主是什么樣的,都要無條件服從他。孟子則主張昏君可以反,他在回答齊宣王“臣弒其君可乎”時就曾經(jīng)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雹抟馑际钦f既然商紂王殘暴無道,那么殺死他就不算弒君。楚平王無故殺害伍家人,還曾經(jīng)有過霸占兒媳的丑行,那么伍子胥反這樣的無道昏君就是正義的。這可能就是狄仁杰的想法。狄仁杰這種心態(tài)說明他并不拘泥于“從一而終”,是主張良臣擇主而事的,后來他能夠輔佐武則天,甚至為此蒙受親屬的質(zhì)疑與誤解,估計與這種心態(tài)有關(guā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