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萬物之靈,在于他的意識。意識的前提是主觀與客觀的分離,即客觀大千世界成為意識的對象,而自我成為意識的主體。世界是客觀的、無限的、永恒的、自在的,歸根結(jié)底是沒有意志愿望與情感的,主體的自我意識及與世界的分離意識是短暫的乃至脆弱的,但又是充滿了靈性、感悟、欲望與思想智慧的萬物之靈獨有的本領(lǐng)與體驗。他的肉體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在有生之年常常為這種局限性而痛苦;然而他的心靈又是無限的與自由的,至少在理論上是不受限制的。以有限之身思無限之大,以有限之生命思無限之寂寥,這是萬物之靈的獨有的痛苦,也是萬物之靈的獨有的驕傲。
如此說來,人的意識的基本矛盾一是主觀與客觀的聯(lián)結(jié)與分離,自我與世界的聯(lián)結(jié)與分離。由此而生種種的哲學(xué)與科學(xué)。二是此岸與彼岸的聯(lián)結(jié)與分離,生命的短暫與感悟的無限的聯(lián)結(jié)與分離。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由是而生種種的宗教、哲學(xué)、藝術(shù)。三是靈魂與軀體的聯(lián)結(jié)與分離。由是而生種種的喟嘆,種種的藝術(shù)與宗教。而在這三大矛盾之中,自我是主體,這是不錯的。但自我同樣可以觀察自我,省視自我,反思自我。這后面的三個“自我”,便又變成了對象,變成了客體,變成了被一個超脫的、與無限的世界與靈魂契合的自我的懷著悲憫與智慧所面對的渺小的個體。這也就是說,人的意識不僅在于主觀與客觀的分離,而且在于主觀與主觀的分離;不僅在于自我與世界的分離,而且在于自我與自我的分離;不但有此岸與彼岸的分離,而且有此岸與此岸的分離;不但有靈魂與肉體的分離,而且有靈魂與靈魂的分離。能不能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來清醒的審視自我,這可以說是悟性的根本標志之一。因為說到底主觀仍然是客觀的一部分,自我是世界的一部分,此岸是彼岸的一部分(序幕或者插曲或者變奏),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能量或者升華或者特性)。反過來說,客觀是主觀的材料,世界是自我的舞臺,彼岸是此岸的想象(恐懼或者向往),肉體是靈魂的暫時依托。自我和世界都是一分為二的,互相觀照而又自相觀照的。所謂自我感覺,所謂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批評,所謂自我陶醉……所有這些用自我+動詞組成的短語都包含了自我的相互分離,包含了一個相對比較超脫比較客觀比較冷靜和富于思辨能力的自我與另一個相對比較現(xiàn)實比較主觀比較熱情和充滿欲望情感的自我的分離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