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寶玉挨打
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是小說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本書沒有寫到戰(zhàn)爭革命造反鎮(zhèn)壓,沒有寫到暴力犯罪偵緝搜捕,沒有寫到地震洪水空難車禍,沒有寫到復仇刺殺間諜陰謀,這次挨打就算是夠刺激的了。
挨打的表面原因是與琪官關系的敗露及金釧之事。金釧投井,這本身就是一個極不祥的警號。前面寫秦可卿之死也有所震動,但可卿不是寶玉圈子——陣營中人物,死得撲朔迷離,又早有病,她的死與喪事很重大,但未見很大的沖擊波。金釧不同,其死明明白白地與寶玉、與寶玉的親娘王夫人有關。當然,賈政大怒還是由于賈環(huán)的添油加醋“誣告”。曹雪芹寫各種人物應該說是相當客觀的,褒貶不形于色的,他的人物是“圓”的而不是扁的。從寶玉起,黛玉寶釵也罷,王熙鳳也罷,晴雯襲人也罷,賈政也罷,寫得都很立體,不搞那種簡單化的善惡白黑處理,這也是《紅樓夢》有別于其他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地方,它不對人物進行簡單化的道德定性與道德裁決。唯獨對于趙姨娘與賈環(huán),筆到之處,充滿厭惡。賈環(huán)做個謎語也是那等拙劣不通。賈環(huán)一有機會就用卑劣手段對乃兄下毒手,把蠟推倒燙傷寶玉之手,夠惡劣的了,此次誣告更下作,真是個下流胚子。但這種寫法總令人覺得有失公允,賈環(huán)這個人物失去了更多的深度和可評論性。這種寫法不免使人懷疑曹雪芹心理上有一種刻骨的厭恨,說不定他自己有過這種與庶出兄弟的關系方面的極不愉快的經(jīng)驗。
賈政與寶玉的矛盾的焦點在于價值觀念、人生道路的選擇、正統(tǒng)與非正統(tǒng),換句話說,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取向兩種文化思潮的斗爭。賈政希望寶玉成材,光宗耀祖。寶玉偏偏拒絕成材。賈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經(jīng)濟。寶玉要的是情場、是知己、是得樂且樂得過且過,反正最后化灰化煙。寶玉的思想里充滿著頹廢。而維護正統(tǒng)者是容不得頹廢的。嵇康不造反也有罪,因為他頹廢。三十三回賈政一見寶玉那副灰溜溜的樣子就來了氣。頹廢永遠不是主流,不是正統(tǒng),對國計民生家業(yè)不利,寶玉自知,所以不論何時一見賈政就如老鼠見了貓一樣。這不僅因為賈政是父親,父為子綱,而且因為賈政是正統(tǒng)而寶玉是異端,是“頑劣”“不肖”“無能”“狂癡”乃至“下流”,在封建社會非正統(tǒng)不僅是觀念問題,而且是生理健康與道德狀況的可疑。
這樣一種世界觀沖突,最后演變?yōu)楸┝_突,賈政不僅用言語和態(tài)度,最后還要用“板子”來批判寶玉,這是必然的。因為二者不可調(diào)和。因為寶玉這只老鼠雖然怕貓,卻頑固地堅持自己的鼠性,拒絕與貓認同。而且寶玉有賈母的護持,有眾姐妹眾丫頭的好感。寶玉被打了個不亦樂乎,一個個女孩子來慰問,連寶釵都為他紅了臉、咽住話,寶玉因之竟然“心中大暢”“既是他們這樣,我便一時死了……一生事業(yè)縱然盡付東流,亦無足嘆息”,然后,寶玉向黛玉宣告:“就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的選擇,鐵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