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古代繁雜無序的書料,編組成這樣完美的第一部大史書,其工作至艱,其能力也至可驚異。自此書出,所謂中國的“正史”的體裁以立。作史者受其影響者至二千年。此書不僅為政治史,且包含學(xué)術(shù)史,文學(xué)史,以及人物傳的性質(zhì)。其八書——《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zhǔn)書》——自天文學(xué)以至地理學(xué),法律,經(jīng)濟學(xué)無不包括在內(nèi)。其列傳則不惟包羅政治家,且包羅及于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商人,日者,以至于民間的游俠。在文字一方面亦無一處不顯其特創(chuàng)的精神。他串集了無數(shù)的不同時代,不同著者的史書,陶融冶鑄之為一,正如合諸種雜鐵于一爐而燒冶成了一段極純整的鋼鐵一樣,使我們毫不能見其湊集的縫跡。此亦為一大可驚異之事。且遷之采用諸書,并不拘拘于采用原文。有古文不可通于今者,則改之。在后來文學(xué)史上,《史記》之影響也極大。古文家往往喜擬仿他的敘寫的方法。實際上,《史記》的敘寫,雖簡樸而卻能活躍動人,能以很少的文句,活躍躍的寫出其人物的性格,且筆端常帶有情感。像下面《刺客列傳》卷八十六的一段,便是好例:
荊軻者,衛(wèi)人也……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搜b為遣荊卿……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睆?fù)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上車而去,終已不顧。遂至秦。……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得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fù)劍?!必?fù)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fù)擊軻,軻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史記》一百三十篇,曾缺十篇,褚少孫補之。其他文字間,亦常有后人補寫之跡。但這并無害于《史記》全體的完整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