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時光:兼容并蓄剎那與永恒
每個人的一年和一天都一樣長,但一生卻有長有短,最讓人遺憾的莫過于英年早逝。如果可能,誰不希望能活得久一點呢?最好能像傳說中的彭祖活八百歲。但對彭祖的長壽,莊子卻一點也不羨慕,因為他說:
世上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彭祖卻是短命的。①
彭祖若和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的上古大椿樹相比,的確是短命的。但莊子將它和“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相提并論,不僅要打破我們對壽命長短、時間久暫的執(zhí)念,還想更進一步超越它。
不管你活幾歲或一件事經(jīng)歷的時間多久,它都可以說是很長的,但同時也是很短的。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當(dāng)你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坐在一起兩小時,感覺上好像只有兩分鐘;但如果坐在熱火爐上兩分鐘,感覺上就好像有兩個小時”,重要的不是客觀時間的長短,而是你在這段時間內(nèi)的經(jīng)歷給你的主觀感受。如果每天都在那里呆坐,乏善可陳,那像彭祖一樣活八百歲又有何意義?但如果活得多采多姿,每天都高潮迭起,那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只活三十三歲,其實也很夠了。如果你能善用每一天,把每一天都看成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人生,那一個月就仿佛經(jīng)歷了三十個人生。
唐朝有一位知名禪師叫馬祖道一,當(dāng)他病得很重時,寺院管理人來探病,問他身體如何,馬祖禪師說:“日面佛,月面佛?!痹诜鸾坦适吕?,日面佛的壽命是一千八百歲,而月面佛的壽命則只有一天一夜。馬祖禪師的這個回答,禪門有很多解釋,而其中一個就是在反映莊子的觀念--“我覺得我好像已經(jīng)活了千百年,但又覺得仿佛只存在一瞬間”、“你說我命在旦夕也可以,說我能活得長長久久也可以?!?/p>
像這樣,如果能兼容并蓄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念,不僅有助于擺脫對壽命長短的執(zhí)念與憂思,而且能讓我們形成一種深刻的生活哲學(xué)。印度圣雄甘地在談到生活與學(xué)習(xí)時,曾說:“像你明天就會死一般生活,像你能永遠(yuǎn)活著般學(xué)習(xí)?!边@跟馬祖禪師與莊子的觀點其實非常類似:想到壽命很短,那你就應(yīng)該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想到壽命很長,那你就應(yīng)該好好為人生做規(guī)劃和準(zhǔn)備。這是一種非常開朗、積極、明智而又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而它只有在體認(rèn)時間的相對性,并進而超越它,對時間的長短與久暫等價齊觀、兼容并蓄時,才能真正獲得。
另外,時間也有它的先后順序,譬如每天總是清晨、中午、夜晚依序而來;每個人也都是從童年、青年、壯年,然后邁入中年和晚年;大家也因此對不同階段的時光賦予不同的評價,越容易逝去的似乎就顯得越珍貴,但這種價值差別觀也是莊子要打破的。就像前面所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如此,時間也是如此。時間就是時間,不管什么時間,都不應(yīng)有貴賤之別?!耙蝗罩嬙谟诔俊?、“千金難買少年時”之類的格言原是要勸人珍惜清晨與少年時光的,殊不知卻成了很多人在過了午后或進入中年就悶悶不樂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一天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一去不回了。
只有打破這種價值差別觀,從時間的“相對論”進入“齊物論”,認(rèn)識到晚上與清晨的時光同樣可貴,老年歲月跟青春年華同樣值得珍惜,貌美如花的少女和雞皮鶴發(fā)的老太婆是兩個“獨立而永恒”的存在,各有其迷人之處,我們對生命歷程中的種種才能有更美好與深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