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癢》紅巖或者赤壁--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解讀

作者:莊滌坤


紅巖或者赤壁--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解讀

莊滌坤

有些作品,在不同年代,在不同人眼里,或許有一萬種解讀方式,但作品本身,永遠講述真相。

北京市第171中學,原名紅旗中學,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為東城區(qū)重點中學,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qū)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保?005年被評為北京市示范高中。

1979年,父親是商務部副部長的“紅二代”--任曙林,25歲,開始了主要在這所學校進行的“八十年代中學生”的創(chuàng)作,他說這“把自己救了”。也就是在這一年,政府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jīng)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jīng)濟特區(qū)。

就像陳丹青對他的描述,“這是微妙的年齡:距中歲尚早,青春期則已消隕,他分明是在凝視過去的自己;當然,孩子們更在妙齡:不再是兒童,亦非青年,英語將所有十三到十八歲的孩子統(tǒng)稱為‘TEENAGE’--將要成長,正在成長,少不更事,而一切人世的感知已如三春的枝條,抽芽綻放了?!母镩_放迄今,‘TEENAGE’男孩女孩的影像迅速增多,跡近繁殖,但多數(shù)是漂亮的演員、模特,屬于被裝扮、被預期的角色,此外就是當今校園形相劃一的符號,不見個性。”

除此之外,還有三點背景不容忽視:從時間上來講,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伊始,無論社會經(jīng)濟還是人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都面臨著一場巨大的變化,一場新的洗禮正在萌芽。而舊的東西并未褪去,五六十年代的教學樓、舊式的課桌椅、校園里樸素的設施依然屹立,這正是交接棒的關(guān)鍵點。從地點上來說,北京的這所重點中學顯然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相對比作品中山東肥城縣中學的學生,171中學學生們從穿戴和精神面貌上,明顯更早地吹上了開放的春風。從人的因素上看,任曙林花了好大功夫在這所學校“隱形”了,習慣了被當做典型木偶“擺拍”的學生們,最后終于信任了這個老在學校逛蕩的人,用最本真的面目面對他的鏡頭,沒有這一點,這組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會不同。

南方周末記者姜弘是這樣記錄其中一張照片的故事的:2011年4月30日,王琳接到了中學同學程文的電話,聽說了有個攝影展上,其中一張照片上的人可能是她---程文大學畢業(yè)后回到171中學當老師,現(xiàn)在是學校領(lǐng)導。在北京做生意的王琳,一看到照片上26年前的自己,眼淚就掉了下來。影像中,她和一位男生隔著幾張課桌低頭看書。那是1985年,他倆正在北京171中學上高二。王琳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戀,那天放學后,教室里就剩下他們兩人了,他們坐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忽然聽到有人要來,兩人慌忙分開,走進來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門,捉住了這個瞬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