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基本上滿足了英國提出的條件:揚州知府、知縣被革職;被損財物按價賠償;教堂前樹石碑,說明政府保護西方傳教。而曾國藩爭取到的唯一好處就是英國不再過多地追究肇事者的責任,總算是保護了百姓??蓪τ谠鴩奶幚斫Y(jié)果,全國卻是一片責難之聲,罵他是賣國賊,嚴重損害了他的形象和聲望,曾國藩有口難辯,真是費力不討好。
而現(xiàn)在曾國藩再一次遇到這樣的倒霉事,天津教案可要比揚州教案難處理得多,不僅死了人,而且還涉及多個國家。曾國藩知道天津教案的棘手程度,按照洋人的要求去做吧,一定會被世人唾罵,一世英名毀于一旦;要是采取強硬態(tài)度呢,結(jié)果就是惹怒洋人,再開戰(zhàn)事,生靈涂炭。就算老謀深算如曾國藩,在權(quán)衡輕重利害后也矛盾極了。他可以選擇不去,稱病就是了,畢竟他還在靜養(yǎng)中。曾國藩最后還是毅然決定去處理天津教案,忠君愛國是曾國藩一直以來的處世信念,國家有難,作為國家椅仗的重臣怎能袖手旁觀?曾國藩去了,不光買好了楠木棺材,還給兒子曾紀澤寫了一封家書。與其說是家書,還不如說是遺囑,用一千多字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以及教導(dǎo)兒子處世的道理。從這也可以看出,曾國藩這次去天津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可用“壯烈”二字來形容。
陰歷六月初十,曾國藩來到了天津,和他一起處理天津教案的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崇厚與洋人打交道比較多,面對惡如豺狼的洋人,他就是一只小綿羊,洋人說什么是什么。本來曾國藩還想和洋人理論一番,可在聽取了崇厚的意見后,他決定先穩(wěn)定局面。一張《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張貼了出來,這是曾國藩穩(wěn)定局面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卻讓百姓心寒。因為告示主要是責怪天津百姓太沖動,才造成了這樣混亂的局面。第二步就是聽從崇厚的建議,將天津道臺周家勛、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撤職,這一步是在追究官員的責任。這兩步措施的結(jié)果是全國上下對曾國藩口誅筆伐,一下子為他打上了“漢奸”的烙印。曾國藩很清楚這樣做,一定會失去天津的民心,但他又不得不這么做。除了崇厚的建議,他更看到了洋人背后的武力威脅,如果不讓洋人滿意,后果將更為嚴重。為了進一步平息事態(tài),曾國藩還把精銳劉銘傳部調(diào)來,準備隨時應(yīng)對民眾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