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師徒》這本書并沒有單單從兩個人的經歷下手,而是著重以兩人之間的角色轉換為切入點,從他們從師生到上下級再到繼任者的角度,展示了他們之間亦恩亦怨的關系,揭示了官場上一些不得不說的話題。曾國藩、李鴻章在官場上雖然也有起伏,但他們依舊得到了“善終”,這里面的道理不可謂不深。曾國藩、李鴻章能夠一路坐到權臣的位置,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能夠“挺”起來,也就是面對壓力能義無反顧地去面對,對待太平天國也罷,對待西方列強也罷,沒有這股迎難而上的決心是萬不能出人頭地的。特別是曾國藩,他一直以來就以“挺”為原則,凡事都不要有意地躲避,只有自己敢于站出來,才能說到是否可以成功。如果連站出來的勇氣都沒有,哪又談何成功。
而對于是是非非的官場,他們除了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以外,還需要“油滑”的對待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這種“油滑”來自對自己位置的清楚認識,在其位謀其政,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比如說在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被鎮(zhèn)壓后,曾國藩、李鴻章都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清政府對于自己手中湘軍、淮軍的顧忌。雖然心中不舍自己“子弟兵”,但還是裁撤了大部分的軍隊,從而獲取朝廷的放心。如果說江湖身不由己的話,那么在官場上更能用這四個字來代表,很多事情并不是以自己的意愿為轉移,哪怕是正確的。但如何在不由自主和自強自立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就成為考驗一個官員能力的標準。曾國藩和李鴻章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樣子,用看似合理的原因來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見,以不得罪朝廷而又達到個人意愿為目的,而這一切最終決定的還是能力,事情別人就辦不了,非要他們才行。有人說地球缺了誰都在轉,但那是說地球的,可放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有時候缺了某個人還真不一定行。所以在官場上立身,就不得不自強、自省、自謙、自量,這可能是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的啟示吧。不管人們怎么評論曾國藩、李鴻章,說他們好或者說他們差,這些對于我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么,這才是關鍵。那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走進《仕途·師徒》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