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百團大戰(zhàn)”海河,十五年壯志與血汗的回報(3)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歲歲年年,秋冬兩季挑河修水庫--收完秋莊稼種了麥子后,辛苦勞作了一年的農(nóng)民,顧不上喘口氣,扛上鋪蓋,腰上扎根繩,帶著工具,就出發(fā)修水庫了,直到冰天雪地,凍土再也挖不動了才停工。有的年頭,數(shù)九寒天,一鎬下去一個白點也挖河不止。過了陰歷年,一開春,又集合出發(fā)挑河筑壩,一直干到初夏,麥子黃了,要開鐮收割了才回家。

秋風起時,山瘦水更寒。多數(shù)村子里只余下兒童、婦女和老人。

華北平原、太行山區(qū),到處是水利工地,到處是“熱氣騰騰”的場面,百萬人漫山遍野大戰(zhàn)海河,這比抗日戰(zhàn)爭中的“百團大戰(zhàn)”更壯觀。

紅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工地上人頭攢動,挖土的鐵鍬翻飛,推車的奔來跑去……樸實的農(nóng)民們真誠地相信,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挖河修壩,根治海河,就能換來水旱保收。

可無論海河遭遇怎樣的不幸,太多的付出、太多的犧牲、太多的痛苦與希望,那是磨難一般不堪回首的崢嶸歲月--這已經(jīng)上升為千百萬人的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從資料上看到,當年根治海河的報道,今天即使文壇名記,文章高手,再有想象力和妙筆生花,也很難寫出來。還是原文照錄為好--

“1969年,天津西郊水高莊,一個用葦席搭在黃土大洼邊的大棚里,治河大軍吃的是用明礬沉淀了的子牙河水。他們的任務是在當城至水高莊的兩地重新挖一段三千多米長、一百多米開口的新河,解除每年汛期因疏水不暢而造成的水患。治河工地上紅旗獵獵,人聲鼎沸,小拉車來來往往,非常熱鬧。新河挖好了,要拆除兩邊的堵頭。

“1969年6月中旬的一天,開始舊河截流。為截流準備了千噸毛石和成垛的草袋,兩條鐵船索浮在截流上口。截流開始后,人們扛著百八十斤重的大石頭、裝有泥土的草袋,下餃子般地拋向水中,激起道道水柱,濺濕了每個人的衣服,人們顧不及這些,在搖搖晃晃的兩條船上穿梭往返。水流越來越急,投下水的石頭已能聽到撞擊聲,可投下水草袋在水里打個滾,沖干凈里邊的泥土,又在下游被浮起。時間到了中午,截流還沒成功,人們都已筋疲力盡,再好的飯菜也吃不下,大家都想休息?!链?!’市有關領導下了命令,人們又振作精神,把石頭投進船艙,船慢慢地沉進了水里,人們又把裝填進泥土的草袋堆碼在船面上,一直奮戰(zhàn)到太陽西下,終于搭成一座有兩米多寬幾十米長的截流壩,人們歡呼著癱軟在地上。就這樣4個月的根治海河的任務,不足百天就完成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