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西南下一個大地震可能發(fā)生在哪里?(3)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于是,除去了實用與功利,地理和地質(zhì),與文學(xué)書法一樣,成了我終生相伴的愛好。1985年,參加首次南極考察回來,向陽紅10號科考船在上海黃浦江碼頭泊岸,同伴們幫我拎行李。問,那么沉,裝的是什么?我說,從南極撿來的石頭標本--沒有一塊是觀賞石。

--還是20多年前,從北疆可可托海礦區(qū),沿額爾齊斯河往下游走,直到中蘇邊境。

我在上游順便考察了20世紀30年代大地震造成的美麗的堰塞湖,清澄如墨玉的伊雷木湖水倒映著赤裸的野性的山脈。湖水出口的山溝里,還建有可可托海水電站。寧靜的白樺林如油畫一般,呈現(xiàn)出北歐的風(fēng)光。巖石上有敏捷的羚羊跳躍,藍天下羚羊的身影十分動人。

爾后,我又來到了克拉通克銅礦采訪。正是額爾齊斯河大斷裂的活動,孕育了被稱為世界稀有金屬博物館的可可托海和其他多種金屬礦。下到200多米正在建設(shè)中的豎井底部時,腳泡在水中,鞋也踩爛了。

傍晚,在戈壁灘上散步,我看到了夕陽下染成金色的銅草,摘了,拿在手中。同行的礦山工程師十分驚奇,這是什么草?

我說,銅草。

——你怎么也認識?

我說,我們曾經(jīng)是同行。

他告訴我,地質(zhì)勘查時,起初鉆機布的井位要偏北一些,打了好些井,都沒有發(fā)現(xiàn)夠工業(yè)品位的礦脈。聽說,一個女地質(zhì)隊員要方便,戈壁灘上無遮無攔的,跑到灌木比較密的地方蹲下,偶然發(fā)現(xiàn)了銅草--一種常與銅礦露頭伴生的植物。再后來,調(diào)整了鉆機的位置,就找到了礦藏。

在通向北冰洋的河流邊,大斷裂、地震、礦脈,甚至還有風(fēng)中的小草,和人,組成了同一幅風(fēng)景。

大自然就是這么奇妙。

似乎用不著大書特書。偉大的工程,總與偉大的人連在一起。

都江堰東面陡峭的山上,有層層疊疊的殿宇,那就是著名的二王廟,供著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當時人們并沒有修紀念性建筑,也沒有把他們當成神來祭祀。但后來在民間,在民眾之中,對他們的敬仰與懷念與日俱增,代代相傳。后來在都江堰邊林木蔥蘢的高山上,修建了紀念蜀王的望帝祠。蜀王和郡守、地位與權(quán)力的差異,與他們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無關(guān)。公元5世紀,順從民意“請走”了蜀王,易地建祠,帝京是隨處可望的。但都江堰只有一個,望帝祠改為紀念李冰的崇德祠。宋元時期,李冰父子被“敕封”為王--這就有點像今天的“追認”“授予”了,只是時間隔了一千余年。崇德祠順理成章地成了二王廟,日夜守望著都江堰……再后來,就是今天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