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悵望山河》內(nèi)容簡介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山與河,組成了大地構(gòu)造,組成了遼闊的風景。祖國的山河也是我們信仰與理想的支撐。

周總理說“李四光是一面旗幟!”--大震已經(jīng)過去,解讀龍門山大斷裂,許多問題仍需求證和回答。李四光曾指出川西是個危險地區(qū),為什么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從汶川、玉樹,到西南,災難還在一再發(fā)生,難道我們還能無休止的開發(fā)和破壞、在地震學科中永遠無所作為?

百年海河航運的興起與衰落?!案巍弊兂闪藢δ赣H河的刨根斷根。中國北方,北京天津,幾乎所有的河流都斷流了。幾十年里一再在治水和治污、缺水和調(diào)水、水災和抗旱中輪回。不恢復河流的生命與最低的生態(tài)流量,能維系華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嗎?

土地山林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僅僅過去幾十年,人們便徹底遺忘了:“千島湖”原是沃野,千年古城、無數(shù)村鎮(zhèn),淪為澤國。幾十萬移民半個多世紀的流浪、遷徙,僅僅是為了建一座裝機不大的電站。

從云夢澤的消失,連天波涌洞庭的形成,再到高峽平湖,欲說還休。長江中游究竟能容幾個大湖?新世紀初大規(guī)模的退田還湖剛剛結(jié)束,可后三峽時期長江中下游水系生態(tài)無情的變化,洞庭湖、鄱陽湖的生死糾結(jié),同樣值得憂慮和關注。

前路曲折崎嶇,失誤和挫折是民族的宿命?悵望山河,愁緒滿懷,希望或許便在再后望之中--一些決策,一些項目,“功”在當代,卻未必利在千秋。歷史與地理、成功與失敗,長遠與短見,難道不值得用科學發(fā)展觀重新思考、重新審視?

作者以熾熱的情懷、廣博的學識,嚴謹?shù)姆治?,深邃的思考,冷峻的筆觸,迎難而上,還原那些被隱瞞或者被忽略的重要真實,引導客觀深入的認知,喚醒人的科學覺醒。--這是朱幼棣繼《后望書》之后,歷時五年推出的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