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道德的荒誕不經(jīng)
紀伯倫言:“最偉大的兩樁事體:一為創(chuàng)造,一為傳播。”這也是我投身傳媒界的動力。寫作,是為創(chuàng)造;發(fā)表,是為傳播。少年時,人總想成為偉大的人,及至心智成熟,發(fā)現(xiàn)所謂“偉大”,不過是“尾大不掉”的諷喻。
“偉大”與“渺小”,本只是觀念。釋家言:“佛家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痹诤蜕锌磥?,一粒米也自成世界,不比須彌山小,所以要珍惜。“跳蚤”與“龍種”原無高下之分:第一都要生存下來;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第三無論是跳蚤還是龍種,都傾向于搞清楚自己為何是這一種屬及與其他種屬、萬物的關系。
新聞的“排序”方式,大抵與此原則相通:第一、關乎生存的消息,舉凡命運、人命、災難是要上頭條和要聞的;第二、如何生存得更好、更久的問題,則是健康、文藝、體育、生活方式板塊要關心的事;第三、至于形而上學的問題,借由科學、哲學、心理學乃至信仰方面的板塊解決。
“道德”也是個觀念。你重視它,它便存在;你忽視它,它便消失。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德。前朝之人,男女拉手,即為逾矩;前輩之人,男女抱吻,即為流氓;當下之人,男為干爹,女穿超短裙,也見怪不怪。
嘻!媒體人見多人性的膨脹、奇倨、怪誕,最終,指認出人性的如常。一旦指認,媒體人便面臨失業(yè)的危險,他領悟到“太陽底下,并無新事”。他戲稱自己為“裝修工”,把去年的今日重新粉刷一遍,僅此而已。
康德所言的“頭上的星空與內(nèi)心的道德”放之當下,實乃荒蕪。頭上的星空荒蕪:因為城市的夜空有光污染、粉塵污染;內(nèi)心的道德荒蕪: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因為從新聞上喜聞樂見,原來總有人比自己更卑鄙無恥卻又讓人羨慕。
沒錯,報道要講究平衡,但又整天在報道不平衡的事。
傳播,既可以減振、降壓、維穩(wěn),但同時也可以共振、增壓、失衡。加上廣告,更加歇斯底里,用強制方式奪人耳目。
身處這樣一個浸泡式的傳播空間內(nèi),我真想開一門學科,叫“不傳播學”。讓那些討厭受影響的人,不愿意受惑的人,怎樣抱元守一,不為心動。
可見,我并不是在反對道德,鼓吹傳播。
還有,傳播牽涉語言。細究語言沿革,可分三類:一是白話文傳統(tǒng),始于民國,上接傳統(tǒng)古文體系,言簡意賅;一是翻譯體傳統(tǒng),仍始于民國,西學東漸,重邏輯、套句式;一是革命傳統(tǒng),始于民國,馬恩列毛,革命文學,語言的暴力革命,宣言體、口號體、公文體。
三類語言一攪拌,就成為我們每日的精神食糧、新聞大餐。逃不過,逃不脫。避無可避。
廣告公司和編輯們喜歡口號體,才子們喜歡翻譯腔,文豪們爾雅好古。搬弄是非、搬運字句、搬換陣地,便是媒體從業(yè)者日常功課與所討的生活。
總有什么不對頭,總有什么地方不對勁。我感到失望,也感到?jīng)]有方向。
每個人都很獨立,但似乎又在共謀,用網(wǎng)絡語說:下一盤很大的棋……
共謀的是一個良局也罷,但隱隱感覺,共謀的乃是一個困局。人人皆為棋手,又為棋子。這正是玄妙莫測之處。
棋越鋪越滿,于是,變?yōu)榧t海;再鋪一面,于是,形成藍海。而從媒體到新媒體到全媒體到自媒體,可憐的人,不發(fā)微博便感覺自我被社會淘汰了。
自我是誰?一個被他人意念控制與擠占的軀殼。
從媒體煉金士的催眠術中醒來吧,額滴神!
胡赳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