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了煩脫俗》庸人何自擾

了煩脫俗 作者:嘎瑪仁波切


現(xiàn)在人的思想大不如古代人那么單純,雖然現(xiàn)代人認為自己變得聰明了。我們的思想越來越復雜,雜念越來越多,人就活得很辛苦。正常來講,很多事情沒那么復雜,因為我們所謂的聰明,讓它變得復雜了。聽到一句話,我們要想很多,“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么”;看到一件事情,我們也會想很多。想得多做得少,這是我們的毛病。很多時候一件事根本沒有發(fā)生,也許它本來就不會發(fā)生,我們就開始用凡人的這種妄念雜念猜測太多的前因后果,特別地想著它。這讓現(xiàn)在很多人到哪兒都是帶著苦瓜臉。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降资遣皇且畹媚敲赐纯?、那么煩惱、那么憂愁呢?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讀書也好,結(jié)婚生子也好,創(chuàng)造自己的事業(yè)也好,難道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嗎?一切是為了快樂而努力的,到最后得來的結(jié)果,反而讓我們越來越拘束、越來越煩惱、越來越痛苦、情緒越來越復雜,跟周圍人相處疑心病越來越重。很多時候我們講這些問題只是泛泛的,原因是好像道理大家都懂,只是需要真正思考的時候我們都沒有深入地思考,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想思考。

我們看別人很清楚,看自己就不清楚,原因在哪里呢?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教導向外看別人,研究外在的東西。大學里研究心理學,也是告訴你“別人有這樣的動作和語言的時候,你應(yīng)該猜測他現(xiàn)在在想什么”,而不是告訴你“現(xiàn)在有些想法的時候,你的心到底是需要什么”,沒有這方面的教育。

我們一直以自我為主,習慣說“你這里不對,那里不對”“這我沒有興趣,那個我很有意愿”等,因此所有的煩惱通常是圍繞著自己在打轉(zhuǎn)。

有什么方法可以從我執(zhí)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呢?那就要換個角度,常常替別人著想。這種心態(tài)最好先從自己的親人發(fā)起,慢慢往外,愈發(fā)愈廣,愈大愈好,讓我們形成習慣,就是發(fā)菩提心。我們在發(fā)菩提心的當下就會解脫本身的自我,然后度化他人,利益大家。

能發(fā)出菩提心是一個大善巧的法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