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唯一有這些疑慮的家長。在小豆豆4歲生日派對上,她一個說英文的小朋友走了過來,手里拿著包裝好的禮物,一個給小豆豆,一個給他自己。他媽媽說他在商店里心煩意亂,只因為他自己沒有禮物。我的朋友南希告訴我一個新的育兒理論來杜絕這種因孩子想要什么而引起的大戰(zhàn):你永遠不讓孩子聽到“不”這個詞,他也就不會對你說“不”了。
在法國,就沒有關于“不”的矛盾心理?!澳惚仨毥棠愕暮⒆映惺艽煺邸笔欠▏擞齼旱母裱浴T谖易钕矚g的一套法國系列童書《完美公主》(Princesse Parfaite)里有這么一幕。圖畫上,主人公左薇(Zoé),拉著媽媽走向一個薄餅外賣柜臺。故事寫道:當經(jīng)過外賣柜臺時,左薇停住腳步。她想要一塊帶有黑莓果醬的薄餅。她的媽媽拒絕了,因為她剛剛吃過午飯
在下一頁,左薇又來到這個薄餅外賣柜臺,這次打扮得正如書名,好似一位完美的公主。這一次她用手蒙住眼睛,不看那一排剛剛出爐的糕點。她在自我約束。“為了抵制誘惑,左薇知道,把頭扭到另外一邊?!蔽淖置枋稣f。
在第一幕中,左薇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她哭了。這一幕的描寫非常必要。在第二幕,她自己分散注意力,但她在微笑。書中要表達的信息是,孩子經(jīng)常會不時地屈服于他們的欲望。但在他們自我約束,并控制了自己后,反而感到更加開心。(同時值得點出的是,巴黎父母不允許小女孩穿公主裝去逛街,除非是參加嚴格要求著裝的派對或者在家里的時候。)
在《快樂的孩子》(A Happly Child)一書中,法國心理學家迪迪?!て杖R克斯爭論說,讓孩子快樂的最好方法是讓他感到受挫。“并不是說你不讓他玩耍,或者不去擁抱他們,” 普萊克斯說,“當然必須尊重他的感覺、他的節(jié)奏和他的獨立性。簡單說,這個孩子必須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p>
有一件事讓我驚訝于法國人對孩子行為的期望是如此不同。當我在海濱小城度假時——就是我看到所有法國孩子都能在餐廳快樂地吃飯的那個地方——我?guī)《苟构渖痰辏痰昀飹鞚M了各色的水手條紋T恤衫。小豆豆立刻開始把它們拉扯下來。我呵斥她住手,可她根本不聽。
對我來說,作為一個學步兒,小豆豆糟糕的行為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很驚訝售貨員非常不悅地說:“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孩子。”我趕快道歉,然后離開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