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了那句諺語,在好萊塢,邁克爾 ·威爾丁就像是一條離開水的魚,始終沒能取得成功。他在好萊塢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法律與淑女》(The Law and the Lady,1951),并在劇中與葛麗亞 ·嘉遜演對手戲。該片只是瓊 ·克勞馥主演的《最后的切尼夫人》(The Last of Mrs Cheyney,1937)無望的翻拍,兩位主演均被影評人批評得一文不值。第二部電影(距離上一部電影時隔已久)是與克勞馥合作主演的《情焰心聲》(Torch Song,1953),任何一個長相好看、有著一口英國腔的男演員都足以勝任該角色 --但這是克勞馥的電影,她的時代。
伊麗莎白在成為威爾丁太太之后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有著一個自負(fù)的名字--《玉女云裳》(The Girl Who had Everything, 1953)。米高梅可能是為了警告伊麗莎白,特意在片名上使用過去時態(tài),暗示她如果不認(rèn)真對待第二次婚姻,那么她所擁有的一切將會成為過去式。和威爾丁來到好萊塢后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一樣,《玉女云裳》只是翻拍了曾為克拉克 ·蓋博、瑙瑪 ·希拉和萊昂內(nèi)爾 ·巴里摩爾贏得贊譽(yù)的早期電影《自由花》(A Free Soul,1931)。伊麗莎白在片中扮演富家女孩吉恩 ·拉蒂默,愛上了一個英俊的拉丁人,并成為他的情婦,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被暴徒追殺的騙子,他最終亦死在暴徒手上。當(dāng)時這部影片強(qiáng)烈暗示吉恩與她的父親(威廉 ·鮑威爾飾演)有著亂倫的關(guān)系。然而,拉馬斯接替蓋博出演了這個角色,他不具備蓋博那原始動物的吸引力,伊麗莎白又常常尖叫,僅起到了一個花瓶作用,這部電影實在乏善可陳。
事實上,在米高梅公司看來,伊麗莎白已經(jīng)越軌:在婚后兩個月內(nèi)懷孕,并且直到影片進(jìn)入拍攝時才告知實情。任何聲譽(yù)好的雇主都會準(zhǔn)許孕婦休產(chǎn)假,而多爾 ·沙利在電影一殺青就安排她坐冷板凳。異常的是,米高梅公司沒有停發(fā)她的薪水,只是將其減少到兩千美元每周。
邁克爾 ·威爾丁也因沒聽從沙利的命令而品嘗他的怒火。當(dāng)威爾丁被邀請與拉娜 ·特納和里卡多 ·蒙特爾班一起出演影片《拉丁情人》(Latin Lovers,1953)時,他批評劇本并且拒絕向公司報告,除非修改他的臺詞。在好萊塢并未闖出一番名堂但卻比眾多知名配角享受著高許多的報酬,威爾丁此時應(yīng)該是有求于人而不是挑三揀四。但是,他作為伊麗莎白 ·泰勒的丈夫,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這就是為什么沙利決定讓他認(rèn)清現(xiàn)實,并且也成功做到了。威爾丁在《拉丁情人》中的角色被約翰 ·倫德所頂替,然后一直無薪坐著冷板凳,直到完成拍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