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足球運動是19世紀末傳入北京的。最早是在通州潞河中學的協(xié)和書院開始有足球活動。難能可貴的是,百年前的足球運動員還留下了珍貴的照片。照片上,運動員們梳著長辮子,穿著運動服,面前還擺著足球。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協(xié)和書院與匯文大學堂進行的一場足球比賽,是北京最早的校際比賽。潞河中學的協(xié)和書院之所以能夠開風氣之先,是由于這所學校是1867年美國基督教衛(wèi)理會創(chuàng)建的。西方的競技運動得以很快在潞河中學中傳播,從這里畢業(yè)的學生孔祥熙和董守義,后來擔任了國際奧委會委員,新中國第一任國家足球隊教練李鳳樓也畢業(yè)于這所學校。
20世紀初足球就在潞河中學成為了主流運動。1906年,潞河中學隊以2比0戰(zhàn)勝英國水兵聯(lián)隊,成為當時的一大新聞。后來,潞河中學足球水平高的消息也傳到租界,喜歡足球的英法駐軍正愁常年找不到對手,因此多次約賽。后來,這種比賽成為北京足球賽事的“傳統(tǒng)節(jié)目”。駐軍球員人高馬大,中國學生則小巧靈活,雙方各有勝負。據以記錄舊京聞名的廂紅旗學者唐魯孫記載,潞河中學最輝煌的勝利就是9比0大勝駐軍隊,賽后潞河中學主教練佟錦標請所有球員到煤市街清真餡餅店吃了一頓牛肉餡餅。在100年前,這已經算很豐厚的贏球獎了。當然那些英法駐軍也是業(yè)余足球愛好者,水平參差不齊,贏9個球也是那批人太業(yè)余了。
由于年代久遠,有關北京足球的傳說也不少。比如北京首場國際比賽的策劃者竟然是國畫大師吳昌碩。這位畫家曾留學英國,非常喜歡踢足球。他回國后得知英國水兵有支球隊在北京,便組織協(xié)和書院學生軍與英國人對陣。這場比賽最初被清政府懷疑聚眾滋事、圖謀不軌,但在英國人的壓力下還是如期比賽。比賽時竟有幾千人前來助陣,最終中國學生以2比0獲勝。后來,英國人找了一些理由,說這些中國隊員的辮子甩來甩去,經常碰到英國人的眼睛,才導致了輸球。據說,這場比賽還鬧出一個笑話,一個清政府官員坐轎路過球場,看到觀眾多沒有進去,但第二天他派人到英兵駐地送去“白瓷九龍杯”一座,稱這是送給優(yōu)勝者的。他以為勝利者肯定是英國人,結果讓英國人也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