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的灰影:吳起傳》第三章 魏國時期(9)

歷史的灰影:吳起傳 作者:石岱


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橋(即豫讓橋,據(jù)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qū)內(nèi);其二在晉祠北一里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jīng)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jīng)死了,您為什么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愿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征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的事跡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豫讓行刺趙襄子,舍生忘死,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舍命為智伯復仇,用生命捍衛(wèi)智伯的尊嚴。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的人格。

自此,“國士”的概念從此風行天下,千載以來,中國人,尤其是有才華的中國人無一不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夠以“國士”的待遇來禮遇自己,而和豫讓的“國士論”相近一句闡釋“國士”的話,更是在中國的士大夫階層產(chǎn)生著強烈的共鳴,這句話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吳起這輩子基本上也是為這句話而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