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通地脈》(6)

接通地脈 作者:陳忠實


田舍娃還是聽不進去:“你這么個病身子,我把你撂下撇下,我就是你戲里頭寫的那號負義的賊了。”

李十三說:“我的戲本都壓在你的箱子里,旁人傳抄的不全,有的亂刪亂添,只有你拿的本子是我的原裝本子。想想,把我殺了不當緊,我把戲?qū)懗闪?。要是把你殺了又抄了家,連戲本子都會給人家燒成灰了……你而今活著比我活著還當緊?!?/p>

田舍娃這下子不說話了。

李十三又說:“你活著就是頂替我活著?!?/p>

田舍娃出著粗氣,眼淚涌出了。

“你的命現(xiàn)在比我的命貴重。”李十三再加重說,“快走趕快跑,哥的戲本就指望你了?!?/p>

李十三轉(zhuǎn)過身走了。

田舍娃急搶兩步,堵在李十三面前,撲通跪在路上,連磕三個響頭,站起來又抱拳作揖者三,瞪著眼睛說:“我的哥呀!你放心走,只要有我舍娃子一條命,你的戲本一個字都丟不了!”

“你的命丟了,本子也甭丟。”李十三也狠起來,“你先把戲本藏好再逃命?!?/p>

“記下了。”田舍娃跑走了,跑到一畛谷子地里,對著坡塄罵了一句,“嘉慶呀嘉慶,我沒有你這個爺了。”

田野靜寂無聲。

李十三順著這條慢坡路走著。他想到應(yīng)該斜插到另一個方向的梯田里去,誰會傻到順著一條上渭北高原的官路逃亡呢?他不想逃跑。又不想被抓住。他確鑿斷定自己活不了幾個時辰了。他只不過不想死到北京,也不想活著看見那個受嘉慶爺之命前來抓他的差官的臉。他也不想死在磨道里或死在炕上,那樣會讓他的夫人更恓惶,活著沒能讓她享福,死時卻可以不讓她受急迫。他也不想死在田舍娃當面,越是相好的人越想死得離他遠點。

莽莽蒼蒼的渭北高原是最好的死地。

李十三面朝著渭北高原背對著渭河平原,往前一步一步挪腳移步,他又吐出一口血。血把腳下被人踩踏成細粉一般的黃土打濕了,瞬間就辨不出是血是水了。

再掙扎到一個塄坎上的時候,他又吐血了。

當他又預(yù)感到要吐血的時候,似乎清晰地意識到這是最后一口所能噴吐出來的血了。他已經(jīng)走出村子二十里路了,在這一瞬轉(zhuǎn)過身來,眺望一眼被綠色覆蓋的關(guān)中和流過關(guān)中的渭河。他吐出最后一口血,仰跌在土路上,再也看不見渭北高原上空的太陽和云彩了。

附記

約略記得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在周六從學(xué)?;丶胰ケ诚乱恢艿母杉Z,路上的男男女女老人小孩紛紛涌動,有的手里提著一只小木凳,有的用手帕包著饅頭,說是要到馬家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是把秦腔第一次搬上銀幕的 《 火焰駒 》,十村八寨都興奮起來。太陽尚未落山,臨近村莊的人已按捺不住,挎著凳子提著干糧去搶占前排位置了。我回到家匆匆吃了飯,便和同村伙伴結(jié)伙趕去看電影了?!叭招星Ю镆剐邪税佟钡幕鹧骜x固然神奇,而那個不嫌貧愛富因而也不背信棄義更死心不改與落難公子婚約的黃桂英,記憶深處至今還留著舞臺上那副顧盼動人的模樣。這個黃桂英不單給鄉(xiāng)村那些窮娃晝思夜夢的美好期盼,城市里的年輕人何嘗不是同一心理向往。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弄清楚, 《 火焰駒 》 的原始作者名叫李十三。

李十三,本名李芳桂,渭南縣藺店鄉(xiāng)人。他出生的那個村子叫李十三村。據(jù)說唐代把渭北地區(qū)凡李姓氏族聚居的村子,以數(shù)字編序排列命名,類似北京的××八條、××十條或十二條。李芳桂念書苦讀一門心思為著科舉高中,一路苦苦趕考直到五十二歲,才弄到個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候補”空額,突然于失望之后反倒靈醒了,便不想再跑那條路了。這當兒皮影戲在渭北興起正演得紅火,卻苦于找不到好戲本,皮影班社的頭兒便把眼睛瞅住這個文墨深不知底的人。架不住幾個皮影班頭的慫恿哄抬,李十三答應(yīng)“試火一下”。即文人們常說的試筆。這樣,李十三的第一部戲劇處女作 《 春秋配 》 就“試火”出來了。且不說這本戲當年如何以皮影演出走紅渭北,近二百年來已被改編為秦腔、京劇、川劇、豫劇、晉劇、漢劇、湘劇、滇劇和河北梆子等。這一筆“試火”得真是了得!大約自此時起,李十三這個他出生并生活的村子名稱成了他的名字。李芳桂的名字以往只出現(xiàn)或者只應(yīng)用在各級科舉的考卷和公布榜上,民間卻以李十三取而代之。民間對“李芳桂”的廢棄,正應(yīng)合著他人生另一條道路的開始——編戲。

李十三生于一七四八年,距今二百六十年了。我專意打問了劇作家陳彥,證實李十三確鑿是陜西地方戲劇碗碗腔秦腔劇本的第一位劇作家,而且是批量生產(chǎn)。自五十二歲擯棄仕途試筆寫戲,到六十二歲被嘉慶爺通緝嚇死或氣死( 民間一說嚇死一說氣死,還有說氣嚇致死 )的十年間,寫出了八部本戲和兩部小折子戲,通稱十大本: 《 春秋配 》 《 白玉鈿 》 《 火焰駒 》 《 萬福蓮 》 《 如意簪 》 《 香蓮口 》 《 紫霞宮 》 《 玉燕釵 》 《 四岔 》 和 《 鋤谷 》 是折子戲。這些戲本中的許多劇目,隨后幾乎被中國各大地方劇種都改編演出過,經(jīng)近二百年而不衰。我很自然地發(fā)生猜想,中國南北各地差異很大的方言,唱著說著這位老陜的劇詞會是怎樣一番妙趣。不會說普通話更沒聽過南方各路口音的李十三,如若坐在湘劇京劇劇場里觀賞他的某一本戲的演出,當會增聚起抵御嘉慶爺捉拿的幾分膽量和氣度吧,起碼會對他點燈熬油和推磨之辛勞,添一分欣慰吧!

然而,李十三肯定不會料到,在他被嘉慶爺氣嚇得磨道噴吐鮮血,直到把血吐盡在渭北高原的黃土路上氣絕而亡之后的大約一百五十年,一位秦腔劇作家把他的 《 萬福蓮 》 改編為 《 女巡按 》,大獲好評更熱演不衰。北京有一位赫赫盛名的劇作家田漢,接著把 《 女巡按 》 改編為京劇 《 謝瑤環(huán) 》,也引起不小轟動。剛轟動了一下還沒轟得太熱, 《 謝瑤環(huán) 》 被批判,批判文章幾成鋪天蓋地之勢??磥硖餄h膽子大點兒氣度也寬,沒有吐血。

一切都已成為過去。過去了的事就成歷史了。

我從劇作家陳彥的文章中,獲得李十三推磨這個細節(jié)時,竟毛躁得難以成眠。在幾種思緒里只有一點純屬自我的得意,即我曾經(jīng)說過寫作這活兒,不在乎寫作者吃的是饃還是面包,睡的是席夢思還是土炕,屋墻上掛的是字畫還是鋤頭,關(guān)鍵在于那根神經(jīng)對文字敏感的程度。我從李十三這位鄉(xiāng)黨在磨道里推磨的細節(jié)上又一次獲得確信,是那根對文字尤為敏感的神經(jīng),驅(qū)使著李十三點燈熬油自我陶醉在戲劇創(chuàng)作的無與倫比的巨大快活之中,喝一碗米粥吃一碗黏 ( 干 ) 面或湯面就知足了。即使落魄到為吃一碗面需得啟動六十二歲的老胳膊硬腿去推石磨的地步,仍然是得意忘情地陶醉在磨道里,全是那根雖然年事已高依然保持著對文字敏感的神經(jīng),鬧得他手里那支毛筆無論如何也停歇不下來。磨完麥子撂下推磨的木杠,又鉆進那間擺置著一張方桌一把椅子一條板凳的屋子,掂起筆桿揭開硯臺蘸墨吟誦戲詞了……唯一的實惠是田舍娃捐贈的二斗小麥。

同樣是這根對文字太過敏感的神經(jīng),卻招架不住嘉慶爺?shù)暮谏纺?,竟然一嚇一氣就繃斷了,那支毛筆才徹底地閑置下來。我就想把他寫進我的文字里。

2007.5.9 二府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