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開口低喚,又怕被人聽見;想要一訴離愁,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廊輕叩。就這樣,千言萬語,只化作“小暈紅潮”,眉眼無聲。這是他們最后的相見,也是最后的別離。
這位顯赫的公子,一朵富貴花,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刻骨的無助。他無法留下表妹,無法奪回她。他知道自己最心愛的人就在那紅墻碧瓦之內(nèi),卻一步也邁不進那個禁忌森嚴的院落。
這樣一道深深的陰影,也許就是他日后怠惰于仕宦生涯的真正原因。當他隨著滿朝文武三跪九叩的時候,當他追隨皇帝出入宮廷院落的時候,他又怎能忘記,他最心愛的人,就在這宮闈的深處,卻無聲無息,依然是咫尺千里。
納蘭性德早年曾寫過一首《鬢云松令》,即《蘇幕遮》:
枕函香,花徑漏。
依約相逢,絮語黃昏后。
時節(jié)薄寒人病酒,刬地東風,徹夜梨花瘦。
掩銀屏,垂翠袖。
何處吹簫,脈脈情微逗。
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
容若寫了很多月夜懷人之作。此詞據(jù)載應作于康熙十六年前,屬于容若早年的作品,柔情婉轉,語辭輕倩,似麗人姿容初展,風神微露。當時容若詞中即顯出好用明月梨花等清冷意象偏愛,直至后來迭遭變故,明月梨花的意象更多,蘊意也更繁復。
回憶里,在花徑泄露春光,枕頭都留有余香的美好日子里,與伊人在黃昏時見面,絮語溫馨情意綿綿。“刬地東風,徹夜梨花瘦?!睂懪c伊人分別后,如今夜間的景況。東風徹夜無息,吹落一地梨花。一夜過盡后再看滿樹梨花竟似瘦減不少。此處明是寫花,暗在寫人,指經(jīng)歷風波后伊人的消瘦飄零。
如今夜色沉涼,月光照在院中的紅豆蔻上,那紅豆蔻無憂無慮開的正盛,讓人觸景傷情。遠處蕭聲微動,觸動情腸。這個月下獨立花徑的人,從他鼻子到眉間有一種傷心流出來。遺憾是因為--他留不住,生命里最想抓緊的美好。情感畢竟不同于花開花謝循時輪回的植物,感情這東西,一旦錯過了花期,就很難再有第二季。
容若以反問“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結句,清麗而滄桑。斷腸明月照梨花。容若心田蒼白,清冷如雪。顯然是因為:“月似當時,人已不似當時?!边@一句后來容若詞中頻出,竟是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