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知青帝心何忍,任爾飄零到處飛
書贈李蘋香其二
滄??駷戱亓?,新聲怕聽四弦秋。
何如十里章臺路,只有花枝不解愁。
無意中看到一張青幫頭子黃金榮1951年在“大世界”前掃地的留影,遙想他當年在上海灘叱咤風云、作威作福,連杜月笙也要敬他為前輩,連蔣介石也要給他拜壽,沒料到他年老時居然也會落到如此境地,只覺得造化弄人。
1901年,黃金榮剛剛開始發(fā)跡,在聚寶樓開了香堂收徒,而與賽金花、小鳳仙一起并稱清末三大名妓的李蘋香,此時已是上海灘上呼風喚雨的人物了。
李蘋香本名黃箴,又名黃碧漪,字鬘因,又字梅寶。她本是徽州人,先祖黃鉞是乾隆年間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父親雖未作官,但也是稟貢生,算是一個讀過書有功名的人。母親叫程淑儀,浙江嘉興人,大家閨秀,善于作詩。黃家到李蘋香的父親這一代時就敗落了,沒有辦法在徽州生活下去,只好搬到嘉興她母親的老家去。
據(jù)說李蘋香自幼就非常漂亮,而且才華橫溢,才八歲就開始作詩,嘉興的一個名宿看了她寫的詩后,夸獎道:“此種警艷,當于古人遇之,至于今人,百年來無此手筆?!辈贿^這一對善于作詩的母女對世事卻似乎很癡蠢,話說李蘋香十八歲的時候,有一回跟她的母親和異母兄弟到上海去看賽馬,居然將川資用盡,困守在旅館中無法脫身,這時有一個潘姓客人,長得很丑,自稱是嘉善縣人,與嘉興相鄰,也算是半個老鄉(xiāng),愿意慷慨解囊?guī)椭麄?,讓李蘋香母子三人在上海玩?zhèn)€盡興。程淑儀還以為遇上了大善人呢,繼續(xù)在上海灘上花天酒地,沒想到幾天之后,潘某人突然翻臉,讓他們馬上還錢,程淑儀無錢可還,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女兒嫁給潘某為妻,哪里想到潘某家中早有妻兒,李蘋香根本進不了潘家的門,潘某只好把李蘋香帶到蘇州,后來由于生活窘迫,無以為繼,無良的潘某就把李蘋香賣進了妓院。
這段經(jīng)歷大約來源于李蘋香的自述,不盡不實,其中疑點甚多,比如就算沒錢也還不至于立即把女兒賣給債主為妻吧?如果事情真如其所述,那么李蘋香的母親真可以說是愚癡無比了。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說李蘋香是先跟一個姓潘名青園的男人私奔,而這個潘青園不學無術(shù),無法謀生,索性就把李蘋香賣入了妓園。這后一種說法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不過我還有另一種猜測:據(jù)星樺先生的考索,早在李蘋香為妓之前,她的母親程淑儀就已經(jīng)帶著她浪游于吳越之間謀食了,期間還曾與當時的大詩人冒鶴亭(曾與董小宛有過情史的冒辟疆的后代)有過唱酬,程淑儀的詩題為《將去雉皋留別甌隱郎中》,詩云:射雉城中十日游,樸巢成跡幾存留。
頻年飄泊凋雙鬢,入夜凄涼數(shù)曉籌。
涉世原同云出岫,孤懷愿與月為儔。
主人因惜窮途客,臨別殷勤重贈裘。雉皋即冒鶴亭的家鄉(xiāng)如皋,甌隱是冒鶴亭的別號,樸巢則是冒辟疆的別號。從詩意來看,不排除程淑儀當時就已經(jīng)作了妓女的可能,否則孤兒寡母,住到別人的家里去,臨別時主人還贈與裘衣,如果不是世交好友,實在不太可能如此厚待。當然或者冒家與黃家真是世交,又或者冒鶴亭一貫為人慷慨,總之說李蘋香的母親已經(jīng)是妓女只能說是一種猜測,但如果這種猜測為真,則李蘋香之淪落風塵也就是正常的了。即便李蘋香的母親并非妓女,但從她攜女浪游吳越求食的窘境來推斷,最后她不得不靠讓女兒賣身來養(yǎng)活自己,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
李蘋香于1901年來到上海,先是在低等妓院里面賣笑,隨后因為會做詩、會畫畫,轉(zhuǎn)入了上海的高等級妓院長三堂子,不久就聲名大噪,成為長三堂子的花魁,號稱“傳臚”。所謂“傳臚”,就是指古代科舉考試中二甲的頭名,而一甲的頭名,自然就是“狀元”了。當時上海灘的狀元,是大名鼎鼎的賽金花,她以“曹夢蘭”之名在上海開“書寓”——書寓是上海最高等級的妓院,比長三堂子還高了一級——這個狀元自然非賽金花莫屬,不過1901年時,賽金花已經(jīng)離開上海北上京津,所以李蘋香這個“傳臚”,雖然沒有“狀元”之名,卻有“狀元”之實。
賽金花雖然是“狀元”,但她不會作詩,文人墨客們還是喜歡去拜訪李蘋香的天韻閣,而不是賽金花的書寓。當時最有名的詩人,除了前面提到的冒鶴亭,還有吳葆初、陳子方,都是她的座上嘉賓。冒鶴亭更曾經(jīng)在天韻閣設(shè)宴,邀請一眾文人墨客前來雅集,陳子方賦長歌為記,其中幾句云:“綠蘋小字擅詞翰,香君異代將毋同。拂弦清怨入流水,峰山竟有孤生桐?!边@是將李蘋香與明末的李香君相比,并慨嘆沒有侯方域與李蘋香配對。
當時的李叔同,大約還沒有資格參與這樣的文人集會。他雖然才華橫溢,但畢竟還很年輕,才剛二十出頭,名氣未著。即便能叨陪末座,大概也還沒有一親李蘋香香澤的機會。
1900年庚子之亂,八國聯(lián)軍入京,慈禧和光緒倉皇逃往西安,京津一帶亂成一團。李叔同擔心天津哥哥一家的情況,坐立不安,到1901年的春天,終于下定決心,攜妻母返回天津,這一次北上的心情與他當年南下時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當年是意氣風發(fā),前程似錦,如今則國破家亦散,前途迷茫。李叔同回到天津之后,并沒有找到哥哥——他們一家已經(jīng)到河南避難去了,他在旅館中住了一個月,只好又乘船回上海去,這一次的北上,他寫出了一組題為《北征淚墨》的詩,其中《登輪感賦》一首云:感慨滄桑變,天邊極目時。
晚帆輕似箭,落日大如箕。
風卷旌旗走,野平車馬馳。
河山悲故國,不禁淚雙垂。他立于船上,看兩岸風景,雖然離開天津不過數(shù)年,卻已有滄海桑田之感,船行如箭,落日如箕,風吹過卷起旌旗,田野平曠,車馬奔馳,想起國家仍在災(zāi)難之中,不禁淚下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