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家訓,你傳承了嗎(7)

傳遞財富傳遞愛 作者:陳凱


倒不如像清代文學大家、一品大員張英那樣,當家人與鄰居因砌墻發(fā)生糾紛而來信尋求支援時,在給家人的信中,張英這樣寫道:

千里修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相關案例2:梁啟超家書

梁啟超既是影響當時時局的重要政治人物,又是國學大師。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后世也有好幾位大師級人物,可稱為"學術世家"。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大家,梁啟超的家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1.親密的親子關系

1922年到1923年間,在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梁啟超寫道:

我的寶貝思順:我接到你這封信,異常高興,因為我也許久不看見你的信了,我不是不想你,卻是沒有工夫想。

在另一封信里,梁啟超寫道:

我的寶貝思順:前書想收。我很后悔,不該和你說那一大套話,只怕把我的小寶貝急壞了,不知哭了幾場。我委實一點病也沒有,若有,我不能不知道,但君勱(張君勱,著名學者)相愛太過,我也只好容納他的好意。

梁啟超當時受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已經(jīng)開始用白話文寫家書,在信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家庭氣氛、與子女的關系,不但與那時一般官僚政客截然不同,即使與一般的知識分子家庭也有不同之處,家人之間平等相待,對子女沒有板起父輩的面具,有的只是特有的親密關系。

梁啟超的長女梁思順生于1893年,當時已經(jīng)與周希哲結婚。梁啟超仍然以"寶貝"稱呼,對其他幾個孩子,例如二女兒思莊稱"小寶貝",兩個兒子思成、思永則稱"不甚寶貝",梁思忠、梁思達是"忠忠"、"達達",梁思懿是"司馬懿","六六"是梁思寧,而小兒子梁思禮則稱為"老baby",或者"老白鼻"。

2.民主的家風

1924年,梁啟超前妻去世,梁啟超在處理了前妻后事后,給在大洋彼岸留學的孩子們寫了一組家信。

在信中,他講到了幾件事情:

一是前妻因乳腺癌去世,梁啟超在信中向子女們坦白地承認,"我總覺得你媽媽這個怪病,是我們打那一回架打出來的。"

二是把家里的收入和積蓄、葬禮的費用、投資的情況,在北戴河買別墅是否必要,將來如何處置等財務信息一一和孩子們說明。

三是對孩子們的未來計劃怎么安排,孩子們留學的學費他都留好,只有最小的才一歲多的梁思禮,他的留學費用由哥哥姐姐們將來負責。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家中的民主之風。不但將家中的財務公開,把孩子們個個當作家中的主人公,而且讓子女樹立獨立的意識和人格,就連夫妻之間這種本沒有必要讓孩子們知道的事情,也坦白地告訴他們,取得他們的原諒和信任,這是梁氏家庭成功的秘密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