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蒯悟資性過人,文章日進。就是年之秋,學道按臨,鮮于公力薦神童,進學補廩,依舊留在衙門勤學。三年之后,學業(yè)已成。鮮于公道:“此子可取科第,我亦可以報老師之恩矣。”乃將俸銀三百兩贈與蒯悟為筆硯之資,親送到臺州仙居縣。適值蒯公三日前一病身亡,鮮于公哭奠已畢。問:“老師臨終亦有何言?”蒯敬共道:“先父遺言,自己不幸少年登第,因而愛少賤老,偶爾暗中摸索,得了老公祖大人。后來許多年少的門生,賢愚不等,升沉不一,俱不得其氣力,全虧了老公祖大人一人,始終看覷。我子孫世世不可怠慢老成之士!”鮮于公呵呵大笑道:“下官今日三報師恩,正要天下人曉得扶持了老成人也有用處,不可愛少而賤老也!”說罷,作別回省,草上表章,告老致仕。得旨予告,馳驛還鄉(xiāng),優(yōu)悠林下。每日訓課兒孫之暇,同里中父老飲酒賦詩。后八年,長孫鮮于涵鄉(xiāng)榜高魁,赴京會試,恰好仙居縣蒯悟是年中舉,也到京中。兩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并在一寓讀書。比及會試揭曉,同年進士,兩家互相稱賀。
鮮于同自五十七歲登科,六十一歲登甲,歷仕二十三年,腰金衣紫,錫恩三代。告老回家,又看了孫兒科第,直活到九十七歲,整整的四十年晚運。至今浙江人肯讀書,不到六七十歲還不丟手,往往有晚達者。后人有詩嘆云:利名何必苦奔忙,遲早須臾在上蒼。但學蟠桃能結果,三千馀歲未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