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后出國留學一直在我的計劃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有機會,也不知道會去哪個國家。
在上世紀90年代,出國留學還不像現(xiàn)在這樣普遍,能出去留學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他們通常都是通過獎學金項目出去的,要么是國家公派留學,要么就是對方學校提供獎學金。自費出國的不是沒有,但絕對是少數(shù),畢竟當時能負擔得起國外學費和生活費的人還不多。
低頭看看自己的口袋,癟癟的,自費留學是不想了,要想留學只有依靠獎學金了。雖說我工作的教育部國際司就是主管國家公派獎學金項目的部門,而我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管理赴英獎學金項目,但我們自己真正要爭取獎學金也不是那么容易,況且當時的獎學金項目大多都是訪問學者項目,即有留學機會,但拿不到學位,如果想要拿學位,只能自己補交學費。
再次低頭看了看口袋,還是癟癟的,沒有能力補交學費。
那時候大學同學已經(jīng)有去美國留學的了,拿的是就讀大學的獎學金。
去美國留學的故事聽得多了,共同點是要考托福,于是各種培訓班應運而生。中國人從來不怕考試,從小到大已是久經(jīng)考驗,各種規(guī)模的考試測試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上千次了,再考托福也不算什么。再說那時托福還只是書面考試,中國人學英語可能口語差點,但筆頭功夫一定不差,據(jù)說托福這種考試美國人都考不過中國人。
后來又出現(xiàn)了GRE、GMAT和雅思等,雅思是英國的考試,估計是看到中國考試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太過迅猛,所以他們也決定加入混戰(zhàn)。不過雅思和托福畢竟還是有所不同,雅思不只是書面的考試,而是聽說讀寫都有涉及,更強調實用性,這讓已經(jīng)習慣了托福的考生有些無所適從。GRE和GMAT則是針對研究生的考試和管理類學科的考試,這兩種考試對中國學生最大的挑戰(zhàn)估計就是詞匯量了,都是專業(yè)詞語,幾輩子用不上的詞都有可能出現(xiàn)。
因為預計著自己可能有一天會出國留學,所以有一搭沒一搭地我也開始看這些詞匯書,背了一個字母(即都是由同一個字母開始的單詞)就信心全無,這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背的詞多屬平時不會用到的詞,而用得越少就越不容易記住,只能靠死記硬背這種最笨也是最沒有效率的辦法,經(jīng)常是背完一頁新的單詞發(fā)現(xiàn)前一天背的已經(jīng)忘了。
一般人遇到困難就可能產(chǎn)生惰性。
我就是個一般人,背了幾天后我把GRE詞匯書扔在了一邊。給自己的理由是,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有機會去留學呢,也不知道去哪兒留學呢,留學的事等八字有了一撇再說吧。
在教育部工作了三年以后,那一撇出現(xiàn)了。
我的職務是項目官員,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是接待來訪的國外教育代表團,負責安排他們在華的行程,并隨同代表團在國內各地訪問,并且還需要在代表團訪問相關單位時負責翻譯。換句話說,從一個代表團到達中國以后(甚至從代表團抵達以前),和代表團訪問相關的一切都需要通過我作為協(xié)調人去上傳下達。
帶著這一撇出現(xiàn)的是來自英國的一個大學校長代表團,顧名思義,代表團成員就是英國各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代表團成員共十名,即十個校長。
這是在1997年。
接到任務的時候心動了一下:十個校長?要是能去哪個大學留學就好了,十個大學哪個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