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宋香爐源流(14)

香識 作者:揚之水


又有一種北宋已經流行的酒樽式爐,宋人每以“奩”、“小奩”、“奩爐”或“古奩”為稱,范成大《吳船錄》記其峨眉普賢寺所見有“奩爐”;陸游《齋中雜題》“棐幾硯涵鸜鵒眼,古奩香斫鷓鴣斑”105;侯寘《菩薩蠻·木犀十詠》“熏沉”一闋,句云“小奩熏水沉”106,均為此物。前舉《武林舊事》所列張俊進奉高宗的禮單,中有汝窯“大奩一,小奩一”,又周密《志雅堂雜鈔》卷下曰于人家所見“汝窯一小爐、二奩、一瓶,絕佳”,所謂“二奩”,也都指的是此式香爐。汝窯燒造時間短,制品存世本來很少,奩式爐傳世品只有兩件,一藏故宮博物院,一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107。出自定窯者則比較多見,二者在造型上并沒有太大分別,即直筒,平底,下邊三個獸蹄足,爐身裝飾三組凸起的弦紋。汝窯釉色天青,定窯釉色牙白,造型與裝飾均是帶了古典趣味的簡素(圖3-39)。若論釉色的爭勝,則定窯是洗盡鉛華的明潔,汝窯是略顯朦朧的溫潤,借用顧愷之故事,形容它“如輕云之蔽月”,也覺得妥帖。臺北故宮藏一件定窯牙白奩式爐,高8.7厘米108,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汝窯制品高15.1厘米,那么前者是宋人眼中的“小奩”,后者便堪稱“大奩”。南宋龍泉窯、吉州窯等均出奩式爐,不過風格有了顯著的變化,即不求古雅,而更喜歡活潑與生趣。如浙江紹興縣錢清鎮(zhèn)環(huán)翠塔地宮出土的一件龍泉窯青瓷爐,高9.5厘米,口徑14厘米,直筒式亦即奩形的爐身,兩面對飾福和壽并牡丹花兩枝,爐底三個獸蹄足,香爐里面尚存著香灰(圖3-40-1)。它出土在“咸淳乙丑六月廿八辛未”的紀年石函中109,時代很是明確。同時代類似的實物可以說數量不算少。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墓出土的黑地白花蓮荷紋奩式爐,高6.8厘米,爐口平沿內折,爐壁略鼓,平底,三個小矮足,爐身上下各裝飾兩道回紋,中間寬寬的黑地子上揮灑出水中風中的蓮葉和蓮花110(圖3-40-2)。作為吉州窯制品,它當然更多民間風味,并且已是另一種創(chuàng)造,雖然仍可以看得出淵源。

兩宋名窯的仿古香爐,尺寸都很小,高矮多在十厘米左右,宋人的日用焚香,都是用這一類小型香爐。它同前舉高足杯式爐一樣,屬于開敞式,即上面不加蓋子,出土實物如此,宋元繪畫所見也是如此。李漁《閑情偶寄》卷四《器玩部》“爐瓶”條曰,爐蓋的用處在于覆灰,使風起不致飛揚,然而“香爐閉之一室,刻刻焚香,無時可閉,無風則灰不自揚,即使有風,亦有窗簾所隔,未有閉熄有用之火而防未必果至之風者也。是爐蓋實為贅瘤,盡可不設”。可知直到明末清初,此類幽室焚香的小爐仍有不少是不用蓋子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