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燕南園57號的馮友蘭(2)

北大燕南園的大師們 作者:肖東發(fā)


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于河南唐河一個封建大家庭里。他祖上是清初時從山西高平遷來的,靠釀酒為業(yè),到了祖父一代家境已經(jīng)較為殷實,因此孩子們長到7歲便開始讀書了。按規(guī)矩,自然是先從《三字經(jīng)》開始,然后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后來馮友蘭曾經(jīng)說:“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guān)。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fā)蒙。兒童入學,首先教他們讀‘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臅切氯寮艺軐W最重要的課本。有時候,兒童剛剛開始識字,就讀一種課本,名叫《三字經(jīng)》,……就是它,開頭兩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

馮友蘭的父親是位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可謂“書香門第”。在清代,當了進士就是踏上了仕途。父親先是擔任了一些雜職,后來派任湖北崇陽知縣,不料只當了一年縣官就病逝了。那年馮友蘭13歲,有一件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他隨母親護送父親的靈柩返鄉(xiāng)途中,聽到了慈禧與光緒去世的消息。

在馮友蘭的人生之初,母親的影響是很大的,讓孩子努力讀書是她最大的愿望。馮友蘭的弟弟景蘭后來成為著名的地質(zhì)學家,妹妹恭蘭(也名沅君)成為著名的文學家,都與母親從小給予的傾心關(guān)注是分不開的。比如沅君,幼時便被父親許配了人家,長大后在哥哥影響下接受了許多新思想,一心想到北京女子師范讀書,母親當即同意了。有人提醒說,是不是應(yīng)當同男方商量一下?母親說,既然已經(jīng)決定去了,那么既不必商量,也無需打招呼,否則萬一對方反對,倒不好辦了。可見為了讓孩子求學上進,母親始終是不遺余力的。辛亥革命后,母親還當上了唐河縣一所女學的學監(jiān),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吳清芝”,還很正規(guī)地印了名片。她教導學生說:“叫你們來上學,是教你們一些新知識、新本領(lǐng),并不是叫你們用新知識、新本領(lǐng)代替舊規(guī)矩?!边@種“新舊相輔”的認識,對馮友蘭日后哲學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1910年,馮友蘭和弟弟由伯父做主考上縣里高等小學,接著他先后到開封中州中學、武昌中華學校讀書。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他考入了上海中國公學。他離家越來越遠,一步步走進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沒有人能說明馮友蘭為什么會喜歡上了哲學。馮友蘭自己也沒有作過太多的說明,他只是說:“對于邏輯的興趣,很自然地使我特別想學西方哲學?!?/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