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經濟顯現(xiàn)強勁增長,但國內外的批評者還是指責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存在嚴重缺陷,2009~2010年的增長率不可持續(xù)。一種批評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和之后經歷的經濟增長特別不平衡,依賴的是不可持續(xù)的大規(guī)模投資,其中資金主要來自增幅空前巨大的銀行貸款。按照這種批評,貸款大量增加造成了幾個不利結果。其一,它不可避免地引發(fā)通貨膨脹的風險,這種風險在2010年后期和2011年成為現(xiàn)實,以年度數據為依據,當時好幾個月的通脹率超過5%,這是2008年中期以來最高的數值。悲觀主義者認為,要抑制通脹,政府必須收緊貨幣供應,這會導致經濟增長大幅減速,也就是說出現(xiàn)硬著陸。其二,信貸熱可能在房地產和證券市場制造泡沫,這些市場依賴家庭抵押貸款以及銀行貸給企業(yè)用于建設和其他類型投資的資金。其三,在批評者看來,以信貸擴張為資金來源的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必然造成行業(yè)產能過剩,緊接著帶來價格下降和制造業(yè)企業(yè)利潤下滑的壓力。這反過來又會損害這些企業(yè)分期償還債務的能力,進而引發(fā)貸款違約激增。這可能需要國家再次為銀行注資,使政府財政狀況產生不良后果。
懷疑論者還批評道,刺激計劃最終加深了中國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并阻礙消費(特別是家庭消費)的增長。例如,麥肯錫斷言:“刺激方案幾乎沒有使天平向有利于私人消費的方向傾斜,短期內其效果將恰恰相反?!焙喍灾?,雖然很多批評家承認刺激計劃的確推動了經濟增長,但他們也認為這是暫時的,刺激計劃使中國的基礎結構問題惡化,最終將造成經濟增長速度驟減。
最后,批評人士爭辯說,刺激計劃犧牲了私營企業(yè)的利益,大大強化政府的作用,使中國的長期改革進程發(fā)生根本倒退。一位分析家將2009~2010年定性為整個改革年代中集權色彩最濃厚的時期。這一套觀點包含若干部分。第一部分是,銀行貸款的增加額流入國有企業(yè)(特別是制造業(yè)企業(yè))的部分比例過大,這使得非國有企業(yè)(尤其是私營企業(yè))缺乏貸款,并導致國有企業(yè)在危機期間為中國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比例過大。第二部分是,當國有企業(yè)兼并非國有企業(yè)或者政府將私營企業(yè)國有化時,國家直接掌握的制造業(yè)資產增加了。批評者說,這兩個因素的結合意味著,通過犧牲私營企業(yè)的利益,國有企業(yè)實現(xiàn)了經濟擴張。第三部分是,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弱化了市場的作用,強化了政府的地位。這一部分強調的是產業(yè)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影響力上升,這些舉措的目的在于推動內生的創(chuàng)新,其意義遠遠超越那些廣受關注和批評的政策,特別要提到的是國務院確定的將得到政府特殊扶持的七大新興產業(yè)。
盡管中國經濟被認為存在嚴重不平衡,但對中國刺激計劃的批評當中有很多似乎夸大其詞。2009年9.2%的增長率是1992年以來最低的。至少這些批評者沒有意識到,如果中國不開展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等待它的將是明顯要慢得多的經濟增長。而且,很多針對中國刺激政策的批評忽視了或者較少談論借助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度過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收益,不能正確評價政府預見到刺激政策的負面效應后所采取的措施。這些批評也未能認識到中國非常保守的財政和金融管制政策所產生的收益。最明顯的是,由于中國的金融監(jiān)管機構堅定地反對在國內金融市場推出復雜的衍生品,并且嚴格限制金融機構接觸此類產品的外國來源,所以中國的金融機構幾乎沒有受到有毒金融資產的侵害。因此,危機發(fā)生期間政府不必為了向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注資而承擔新的債務。因此政府債務余額規(guī)模適中,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教訓使得中國的財政和金融保守主義的價值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