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化
李小龍是性格鮮明的打斗者,無論在他主演還是導演的功夫電影中,他都是永遠的主角,這與后來的成龍作品一脈相承,不同的是二人在片中的性格化動作。
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中,他在開打前(與韓國合氣道高手黃仁植對打)拎褲腿,在打斗間歇(與羅禮士決戰(zhàn))怪叫、跳蝴蝶舞步,在打斗完畢時(在老板辦公室擊敗眾打手)抹鼻子、握拳頭。
成龍的《醉拳2》中,在開打前(片尾進入倉庫對打燒鐵人),他不斷后撤,觀察環(huán)境;打斗中(盧惠光的連踢和下巴壓他眼睛),他疼得手忙腳亂、齜牙咧嘴;打斗完(片尾打敗盧惠光之后),他口吐白沫、裝瘋賣傻。
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形象,前者是神話英雄,后者是平民斗士。在此,性格化動作的設計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8.2 性格化武功
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帶有鮮明的形象寓意和文化特色,從春秋戰(zhàn)國時《莊子·說劍》中的“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到清末民初鷹爪翻子拳中的“鷹擊長空”,再到當今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和散打運動中的“樵夫滾柴”,中國武術(shù)無論是技術(shù)要領還是動作稱謂上,素來具有個性鮮明的象征意義。這為武俠動作電影的動作設計提供了角色原型和武術(shù)藍本。
在影片動作場景的創(chuàng)作中,動作導演將人物性格與武術(shù)特色巧妙結(jié)合,互相襯托,不但讓武打動作變得生動鮮活,也讓人物性格顯得真實可信、富有感染力。
反派人物的武功
在武俠動作片中,反面人物的性格形象無外乎兇狠刁鉆、強大蠻橫、陰險貪婪。這些性格因素在中國武術(shù)中幾乎都有對應的武功,比如兇狠刁鉆的鷹爪、強大蠻橫的黑虎拳、陰險貪婪的蝎子功等。對世界各種武術(shù)的研究可以擴大動作導演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