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合作所成立前后太平洋戰(zhàn)爭態(tài)勢(2)

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zhàn)爭 作者:孫丹年


美軍損失:傷亡共約7000人

日軍被殲:死亡約17000人,被俘1250人1944年10月20—26日,菲律賓萊特島之戰(zhàn)

美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艘,護衛(wèi)航空母艦2艘,驅(qū)逐艦3艘,傷亡共1**5萬余人(其中陣亡3000人)

日軍被殲:航空母艦4艘,戰(zhàn)列艦3艘(包括當時號稱世界最大的戰(zhàn)列艦“武藏號”),巡洋艦10艘,驅(qū)逐艦8艘,傷亡共7萬人(其中死亡1萬人)1945年1月—5月(歷時近半年),菲律賓群島爭奪戰(zhàn)

美軍損失:大型作戰(zhàn)、運輸艦只共21艘,各型飛機900余架,傷亡共6**2萬人

日軍被殲:各型艦只共68艘,飛機約7000架(其中“神風自殺機”700余架),死傷和被俘共計約45萬人1945年2月19日—3月20日,硫磺島登陸之戰(zhàn)

美軍損失:傷亡2**1萬人

日軍被殲:死亡2**5萬人,被俘1000余人1945年4月1—7日,沖繩島之戰(zhàn)

美軍損失:驅(qū)逐艦以下艦艇400余艘,飛機763架,傷亡7**5萬余人

日軍被殲:艦艇共20艘(包括當時號稱世界最大的戰(zhàn)列艦“大和號”),飛機7830架,傷亡11萬余人,被俘9000余人

1942年日本人拍攝的海戰(zhàn)場面,左下角為一艘正在沉沒的艦艇(引自優(yōu)酷網(wǎng))

1942年至1943年,在太平洋上傷亡的美軍將士達20多萬人。一場又一場慘烈爭奪的背后,是情報工作在發(fā)揮作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是為了服從太平洋戰(zhàn)爭需要,使美國海軍部能夠大量掌握、交換、傳遞氣象情報和軍事情報而設立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對抗日戰(zhàn)爭的主要貢獻,就在于對氣象情報和作戰(zhàn)情報的收集和傳遞。

美國人杜彬斯在《中國的神秘人物戴笠將軍與中美合作所》中舉例:

中美合作所的氣象臺于1944年至1945年間工作頗為順利,當美艦隊向西挺進時,重慶的氣象總臺就成為美艦隊對日作戰(zhàn)的主要氣象情報的來源。

美第五十八機動艦隊,之所以能在初次出動1500架飛機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不致在到達目的地60英里外被敵人發(fā)覺,全是中國方面的氣象情報的功勞,預測到云層(高度、范圍及厚度,筆者注)的關系。

中國的氣象報告,在進攻琉磺島和沖繩島時,也是不能缺少的。

1945年1月,哈爾西(美海軍上將,筆者注)掃蕩在中國海上的日艦及其海港時,中國海岸巡查隊將日艦停泊地點的詳細情報提供給美軍。美潛艇因為這些情報,在敵港內(nèi)發(fā)動了一次令人難以相信的(成功的,筆者注)攻擊⑤。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美國輿論數(shù)次要求取締中美合作所的一片譴責聲中,它依然得以存在的答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