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丹年的自我救贖(1)

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zhàn)爭 作者:孫丹年


孫丹年的自我救贖

趙曉鈴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那一片山麓下有一座人間魔窟。

那里沒有陽光和花朵,只有滿山荊棘,遍地虎狼。

那片山麓叫歌樂山,我們重慶長大的人很少想到那山原來的名字意味著快樂與歌唱。心里都有魔窟的濃濃的陰影,陰影下有清晰的“USA”的字樣。

我們從記事起就被組織到那里參觀,看陰森森的刑訊室,看沉重的鐵鐐手銬、帶血的皮鞭和老虎凳、看灌進鼻腔的辣椒水,看釘進手指的竹簽……回到學校還要開會談感想,在課堂上還要寫作文。

我們小小的心田就種下了仇恨,對于我來說,還有恐懼。

仇恨的對象不僅有國民黨,還有美國人,我們親眼看到,曾銬住烈士手腕的手銬上有“USA”字樣。

與這片山麓有關的小說、電影、歌劇,寫得真是好,演員也演得真是好。我特別喜歡那部具中西方音樂特色的歌劇的音樂。那些歌曲流行全國之前,我們就通過我們的同學、江姐的兒子彭云拿到了歌單,得到了唱片,在學校里播放,在每一個班里教唱。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誦讀、歌唱,一次又一次地激動,流淚。仇恨和恐懼便深入到我們的血液中,刻在我們的骨頭里了。這樣的血液鑄造著我們的思想性格、氣質(zhì)教養(yǎng)、行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

以后我做了老師,便復制自己受過的教育,領著學生去到那山下,把仇恨和恐懼的種子種進他們的心靈。回到學校,也指導學生寫下仇恨的作文。

現(xiàn)在孫丹年寫了一本書——《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zhàn)爭》(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說那座山下曾經(jīng)有的那個機構是中國與美國合作與日本法西斯作戰(zhàn)的機關。雖說早些年我們已知道,殺人魔窟渣滓洞白公館和中美合作所沒有關系,與中國人殺害中國人的那些殘酷和慘痛沒有關系;但是,早年的教育畢竟進入了骨里血里。讀了孫丹年的書才能比較徹底地知道,那個幾乎影響我一生的傳說不但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謬的。她的材料那樣詳盡,無可辯駁,最讓我震撼的,還不是中美合作所對太平洋海戰(zhàn)的巨大貢獻,而是她講述了梅樂斯和他帶領的美國大兵在中國英勇卓絕的斗爭和犧牲,他們的光榮與功勛一點不比他們在諾曼底登陸的那些戰(zhàn)友差。而那個在我們的歷史教育里臭名昭著的軍統(tǒng)頭子戴笠,也功不可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