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清革命到實業(yè)救國
關(guān)于我們康氏家族的來歷,據(jù)我父親回憶,有個歷代相傳的傳說,說是我們祖上本姓李,是明朝時的南京人,官至太常寺卿,因得罪了巨奸魏忠賢,全家三百余口全部被殺,只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公子被一個老仆人救出,逃往西北。老仆人會做一種小玩意“車車燈”,就靠此為生,老少二人輾轉(zhuǎn)逃到了甘肅張掖縣,當(dāng)時已是極偏遠(yuǎn)的地方了,老仆人想到遠(yuǎn)離危險,從此康寧了,就給小公子改姓為康。那個康公子,就成為我們康氏家族的始祖。
父親19歲時在日本東京留影我的祖父康壽桐,字季琴,原籍陜西城固縣,后由陜?nèi)氪?,歷任四川梓潼、彭山、什邡等縣知縣。在《彭山縣志》中記載了康壽桐在清除匪患、興辦水利方面的政績。章太炎還專門寫過一篇《書清彭山縣知縣康壽桐事》。我父親的好友鄧少琴,抗戰(zhàn)時期路經(jīng)彭山,給我父親來信說,他在該縣二郎觀廟內(nèi),看到墻上刊有我祖父治彭政績和退休時寫的告別父老子弟書,祖父的牌位也還供在神龕上,可見我祖父之深得人心。
父親1926年留影祖父的原配夫人去世得早,沒有子女,續(xù)娶的夫人——人稱毛太夫人,也沒有子女。以后,因他母親包太夫人年邁,盼孫心切,令他討了兩個姨太太,一個就是我的婆婆,人們稱她吳太夫人。她生有五個兒子(最小的一個15歲時病逝)、三個女兒(其中兩個分別于1歲和15歲時病逝)。祖父另一個姨太太是廖太夫人,生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病逝了)。
我婆婆給祖父生的這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心孚,二子心如,三子心之,四子心遠(yuǎn)。
祖父雖然大半生為清朝當(dāng)官,卻思想開明,傾向于維新變法。這種開明思想,也經(jīng)他影響、滲透到他兒子們的思想中。
我大伯父心孚,在祖父的影響和時代思潮教育下,認(rèn)定中國非變法維新不可,他曾向我父親嘆息戊戌政變沒有成功,為了表示對“戊戌六君子”的崇敬,還給他自己和我父親、三叔分別取了別號:大伯父自號“素徒”,表示他是康長素(康有為)之徒;我父親號“希任”,即希望效法梁任公(梁啟超);三叔號“望復(fù)”,即仰望譚復(fù)生(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