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采取“萃取”手法的精華泡法,系一次將茶泡畢,不留下余味。想研究茶藝的有心人,可拿起經由萃取泡后的鐵觀音茶渣仔細端詳,要是茶葉本身柔軟,不被焙火焙走樣而只剩下一身“枯骨”,則表示烘焙茶師用了心,用了慢火慢“燉”(以慢火焙茶),而不是企圖用焙火掩蓋劣茶。
兩岸開放前,市場上出現的四兩包的大陸茶,常有劣質茶混于其間,這些劣質茶其實是將臺茶焙到炭化的劣品。品茗者只能喝到一壺已經炭化的茶水,這絕非深諳烘焙茶藝術的焙火制茶者的初衷!
香港及東南亞茶莊賣的安溪鐵觀音,為了運送保存,大抵難以保留原本的鐵觀音清香而改用了焙火,自此反而另創(chuàng)風味!然而若想泡出焙火里的真味,兼得產生特殊的“焙茶口味”,非得用心選用茶具,掌握注水量、倒茶時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