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掌握歷史脈絡能防騙

選好壺 泡好茶 作者:池宗憲


對于消費者而言,除了通過參觀博物館以及從書中吸收壺的知識之外,還必須有實踐的精神。從看壺到買壺,你都必須勤于搜集資料,而逛茶行、古董店、地攤等都能幫你近距離觀察實體壺。在觀察的過程中你要加深對壺的認知,包括制作工序、發(fā)展歷史、裝飾風格 以及各時期不同的用壺文化。了解了這些,你才能進入壺的深層結(jié)構(gòu),才能入壺而不“迷壺”!

了解壺的發(fā)展歷史是辨認壺的重要方法。若有人拿出一把所謂的“早期文革壺”,你如何辨別其真假?文革期間做的每一把壺都有一定的名稱與編號加在壺的款識上。這是對一把文革壺應有的基本知識,若你確實掌握了,就不會被業(yè)者牽著鼻子走。

再舉一例,假設(shè)業(yè)者拿出一把“貢局”款的茶壺,并說款識與明末清初中國接受南洋朝貢有關(guān),那把壺是從泰國買回來的,等等,你如何辨別?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清乾隆以前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貢局”款的紫砂壺 。

既然目前市場流行名家壺,買壺者就必須了解:這個“名家”是只有在中國宜興被認可,還是在整個華人世界都得到了肯定?由此可見,宜興壺交易市場的混亂現(xiàn)象,衍生出許多不當?shù)膶弶赜^。

市面上有許多不當?shù)膶弶赜^。例如:制壺者名氣越大,壺就越美、越值錢。事實上,一把壺是否美,要從壺嘴線條的流暢性與壺身的搭配看起;即便是壺蓋上的壺鈕,也要氣韻生動,才能讓這把壺具有活力;即便是壺把,也必須具有延展空間的效果。一把好壺,必須兼具虛與實的呈現(xiàn),才能表現(xiàn)制壺者的美學素養(yǎ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