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苦陰經》又說:“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爭,子共母爭,父子、兄弟、姐妹、親族輾轉共爭。彼既如是共爭斗已,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姐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他人?!?/p>
社會上的許多家庭常常會因為財產糾紛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敵、親族離散,根源是什么?是占有欲。
欲望導致的另一個結果是,給人類帶來痛苦?!读x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币馑际钦f,生活在欲望中的人,總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會痛苦得像被箭射中一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攀比”心理。越是攀比,人們越會不滿足。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fā)現(xiàn)自身與參照個體發(fā)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夸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喜歡攀比的人大多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有時換一種思路,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一樣很優(yōu)秀,只是換了一個參照物而已。所以,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分析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路,自然不會誤入攀比的歧路。
《六祖壇經》中講:“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
意思是說,大通和尚所講的那些,仍然存在著“知”和“見”的弊端,所以不能使你明了?,F(xiàn)在我指示你一首偈:說不能見到一事一物,仍是把“無見”留在心中,就好像浮云遮蔽了日光。說不知一事一物,是執(zhí)著于“空知”,恰如天空的閃電一樣轉瞬即逝。這些“知”與“見”即使在心中片刻停留,也會誤把方法作為目的來追求,有礙于明心見性。如果你在內心知道這都是錯誤的,那么自我本性的靈光就會時常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