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催眠故事(1)

催眠真相:自我的覺醒 作者:李濤


1. 玄奘西行取經(jīng)的故事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西行求法。我國四大名著《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便取材于此,《西游記》里的唐僧便是玄奘法師。然而,與小說不同的是,玄奘法師在西行的一路上,并沒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保護,卻憑著一股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孤身一人,爬雪山,穿沙漠,遠行萬里,耗時17年終于完成了取經(jīng)的使命。

玄奘法師究竟憑著什么樣的力量與勇氣穿越無人的沙漠,最終到達當時印度佛教圣地那爛陀寺?

在玄奘西行的路上,有這么一段故事(本故事摘自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講的《玄奘西游記》)。

玄奘法師偷越國境后,面臨的最艱難的一關(guān),就是莫賀延磧大沙漠,而這個大沙漠幾乎要了玄奘的命。

莫賀延磧大沙漠是在我國許多古代文獻中都有記載的大沙漠。在唐朝以前,莫賀延磧叫沙河。所以稱為沙河,可能是因為沙漠里的沙子像河水一樣,在風的吹動下會四處流動,并不是說這個沙漠真的有水。整個沙漠是死寂的一片,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沒有任何生命的存在。玄奘在后來《大唐西域記》里講自己走到這片沙漠時“顧影唯一”。

人是離不開群體的。當一個人獨處久了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幻覺。玄奘在沙漠里走得久了,也開始產(chǎn)生幻覺,似乎有無數(shù)的妖魔鬼怪向他撲來。在這種無處可逃的情況下,玄奘只好依靠不停地念誦《心經(jīng)》來支撐自己繼續(xù)前行。而且,據(jù)玄奘在書中講,自己念完《心經(jīng)》之后,那些妖魔鬼怪便都會消失。為什么會這樣?《心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經(jīng)典呢?為什么《心經(jīng)》會有這么大的作用?

《心經(jīng)》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經(jīng)典。佛陀在49年的傳道生涯中,用了22年之久講般若。六百多卷般若經(jīng)典濃縮成了一部《金剛經(jīng)》,而5837字的《金剛經(jīng)》濃縮成了一個只有254個字的《心經(jīng)》。由此,我們足以看到《心經(jīng)》在佛教經(jīng)典里的重要性。更有意思的是,玄奘法師與這部《心經(jīng)》還有很深的淵源。

當年,玄奘在四川求學的時候,看到一個渾身長滿了惡瘡的僧人僵臥在路邊,奄奄一息。玄奘生了慈悲之心,把他抬到了廟里,幫他治病,并且悉心照料他。這個僧人病好了之后,就傳給他一部《心經(jīng)》。就是這部《心經(jīng)》,在玄奘西行取經(jīng)的路途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玄奘進入莫賀延磧沙漠一百多里后,忽然發(fā)覺自己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在喝水的時候,不小心失手把皮囊打翻了。要知道,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貴的。據(jù)說,人一個星期如果不吃東西,還能生存下來。但是,如果三天不喝水,人就會渴死??梢韵胂螅诖竽?,把水丟掉了,幾乎就沒有任何可能走出大沙漠了。玄奘這么形容自己,“千里之資,一朝斯罄。”

這時候,玄奘出現(xiàn)了猶豫,是繼續(xù)往西走,還是向東退回去?他后來終于作出決定,“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他向東走了十來里路后便掉轉(zhuǎn)馬頭繼續(xù)向西。

無疑,這一掉轉(zhuǎn)馬頭便是兇多吉少,等待玄奘法師的恐怕只有死亡了。這一路上,四周是無盡的黃沙,沒有一點生命的跡象,玄奘后來說當時的情況“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到了后來,玄奘有四天五夜的時間在大沙漠中滴水未進,終于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他再也走不動了,只能任憑自己躺在沙漠里,默默念誦救苦救難觀音菩薩的名號。這時,有著虔誠信仰的他對菩薩作了一番特別的稟告:

“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

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