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歸納與概括能力
1.含義
歸納能力是指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間的共有特征,進而得出一般性結論的能力。例如,觀察楊樹、柳樹、梧桐樹等,得出木本植物的組織構成,即是歸納能力的體現(xiàn)。歸納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其要點是從很多事物中找出共性,發(fā)現(xiàn)“相通處”。
概括能力是對事物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整理的能力。例如,對于一篇文章,讀完后概括一下,原來展開的文字壓縮下來,千把字變成百十字,留下的只是骨頭。朱自清的《背影》,可概括為“兒子要坐火車遠行,父親送他。兒子對父親的表現(xiàn)不大滿意”。
歸納與概括能力都以“量的壓縮”為主要功能,但側重點不同。歸納壓縮后得到的往往是本質、規(guī)律,概括壓縮后得到的主要是基本的、核心的內(nèi)容。
歸納能力是知識極為重要的來源?;A的科學知識,都是來自歸納。通過歸納,人類才求得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例如“水火不容情”、“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歸納的結論。在歷史上,凡采用歸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一般叫做公理或定律。如幾何學的公理,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機械能守恒和轉換定律、歐姆定律、反射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等。在課程導入、問題提出時,也常用歸納方式,因為歸納也是將要講述的知識的來源。例如:“看下面的例子,……(舉若干個具體例子),綜合以上各種情況,得到……”“換幾個數(shù)再試一試。一般地,我們有……”都是典型的歸納方法。
概括也是重要的思維能力。概括化多為少,化復雜為簡單,是記憶的必須,也是思維提速的前提。
2.歸納與概括能力的分解
(1)知識體系的歸納、概括——提綱挈領。知識是個海洋,任何頭腦都不能裝進一個海洋。學習要把書從厚讀到薄,因此要不斷地對知識體系歸納、概括,提取出最核心的內(nèi)容來。知識中有主干,抓住主要的,次要的就容易帶動起來。例如,一章學完后,學生應對本章內(nèi)容歸納、概括,劃出主線,找出要點,穿線結網(wǎng)。歸納、概括后,掌握了全章的實質,書也變“薄”了,但這種變薄,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信念和能力了。
(2)學習方法的歸納、概括——自我升華。一段學習后需要歸納、總結學習方法,結晶自己的經(jīng)驗,揚棄學習的教訓。例如,寫了大量作文,對于好作文有很多感知,可以歸納一下,得出好作文特點;學過幾何之后,可以對幾何證明題的共性歸納一下;自己在某一科中總做錯某類題目,也可歸納下原因,找出對策;記憶的方法、做題的思路、作文的構思……都需要歸納、總結、概括。
(3)試題類型的歸納、概括。學生不斷做題,題目數(shù)量巨大、類型繁多,只有善于歸納、概括,才能夠把握精髓,找出命題技巧、解答對策,以不變應萬變,做到舉一反三。考試后更應及時歸納和總結。
(4)總結能力。這是在開展一項活動后,回顧活動情況,歸納、概括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的能力,一般特指對人自身活動的回顧分析。例如,考完試做個總結,自己哪些題對了,哪些錯了,為什么?通過總結,提升自我,升華經(jīng)驗,暴露問題,不斷改進,自己就能上一個新臺階,知識和能力獲得新境界。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集,是運用總結的好例子。
八、抽象能力
1.含義
抽象能力是從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思維能力;是將復雜物體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過程抽出來,只關注研究這些方面、過程的思維能力。
如,在物理中,形成質點、電力線等概念時,跳出具體物質的多樣性,只取所需的某個性質。在生物中,拋開洋蔥表皮細胞、番茄果肉細胞、草履蟲細胞各自的特點,抓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把細胞的結構抽象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建立細胞的概念。在化學中,雖然變化總是伴隨物理變化,但我們只關注化學變化,不考慮物理變化。各類概念的確立,命題的提出,都要經(jīng)歷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過程,所依賴的都是抽象思維能力。我們?nèi)粘J褂玫母鞣N概念,如中國、華北、動物、植物、水、土壤、1、2、3等,都是抽象概念,都是抽象的結果。
學科知識都是比較抽象的,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深層規(guī)律。學科教材充斥著抽象概念,如數(shù)學中沒有體積的“點”、沒有寬度和高度的“線”、沒有厚度的“面”,力學中沒有形狀和大小的、只有一定質量的“質點”,在無論多大外力作用下不發(fā)生絲毫形變的硬得透頂?shù)摹皠傮w”,分子物理學中不計分子本身的體積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氣體,生物學中沒有任何分化特征的“模范細胞”,等等。而且,知識越發(fā)展越抽象,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不再依賴具體經(jīng)驗,在現(xiàn)實世界沒有對號的現(xiàn)象,完全是由理論演繹而推出新理論,由概念誘導推出新概念,像數(shù)學從一次抽象走向二次抽象、多次抽象,呈現(xiàn)為形式化的東西,編制出抽象性更大的知識之網(wǎng)。
2.抽象能力的分解
(1)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這是思維抽象的基本途徑,也是抽象思維能力的主要體現(xiàn)。人的認識開始于感性認識,生動、形象、直觀,可又是籠統(tǒng)的、混沌的,逐步地人們放棄經(jīng)驗材料和感性事實中偶然的、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那些必然的、主要的、本質的成分,加以規(guī)定,形成概念。這是根本的抽象能力,是知識產(chǎn)生的源泉。例如,人類在遠古時期,已經(jīng)認識到萬物都有共同的“基元”,西方提出了“原子”的本原概念。以后兩千年中,這個概念不斷發(fā)展,從混沌的猜測最終變成了科學的“由原子核和外層電子構成的微?!保痈拍畈耪嬲_立。
(2)反抽象能力,理解抽象知識的能力。就是對抽象概念、定理,逆其形成過程反推回去,找出、理解其對應的客觀現(xiàn)象;消化抽象中的思維改造方法,對抽象知識的抽象之點、抽象技法徹底理解。這就要由精到粗、由里及表,把抽象知識化解了、稀釋了。例如,學習“力”的概念(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要反抽象,把抽象詞語具象化、現(xiàn)實化、實物化,如對于“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等還原,理解各自的實際體現(xiàn),如“作用”體現(xiàn)為“挨著、擠壓、接觸、遙望”等。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即對抽象的概念、符號、定律等的理解能力,是學生抽象能力的主要表現(xiàn),也常常是制約學生學習的關鍵能力。
(3)體會、模仿、掌握、運用教材的各種抽象方法的能力。教材講到很多抽象方法,如理想模型方法、理想實驗方法、化歸方法等。學習要注意抽象思維方法,加強對它們的重視,理解消化,模仿使用,最后形成自己對現(xiàn)實問題抽象處理的能力。
(4)歸納、總結、概括教材的編寫規(guī)則、學科的特點、試卷的規(guī)律等的能力,初步進行原創(chuàng)性抽象能力的訓練。學生還不足以對世界進行真正原創(chuàng)性的抽象,但他們可以把學習活動作為抽象的對象,總結出一些有用的東西,并且鍛煉自己的抽象能力。學生在做作業(yè)時,就可以摸索各類題型的特點、各種問題回答的竅門,把一類事物共性抓出來。有了這樣的訓練,當思想家、科學家就有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