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拒與接受

靈魂之旅Ⅱ:浮生歸宿 作者:(美)邁克爾·紐頓


痛失所愛,是人生最艱難的考驗之一。眾所周知,在悲痛中挺過來的人都經歷過最初的打擊、抗拒、悲憤和消沉,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現實。每一階段情緒紊亂的程度是可變的,延續(xù)時間也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失去一個休戚相關的人,給我們造成的絕望,就好像落入了無底深淵,根本無法逃脫,因為死亡似乎結束了一切。

在西方社會,認為死亡代表一切的結束,是精神康復的障礙。我們生機勃勃的文化難以接受一個人的人格突然湮滅。對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來說,死亡的打擊猶如演得好好的舞臺劇突然失去明星,陷入混亂,劇組只好臨時修改劇本,主角的離去給故事情節(jié)留下了一個大窟窿,為了修補它,其他演員的角色也要變。不過事情是一分為二的,靈魂們?yōu)閬硎雷鰷蕚鋾r,會笑著排練下一個角色,他們知道人生舞臺上的角色都是鏡花水月。

在我們的文化中,人生沒有為死亡做準備,因為死亡是我們無法把握的。人老了以后,對死亡的憂慮漸漸襲上心頭。無論我們持有什么信仰來解釋死后的事情,死亡的陰影總是驅之不去。我在巡回演講中討論死后生活時,驚奇地發(fā)現,許多人盡管恪守著傳統(tǒng)的信仰,卻是最怕死的。

對死亡的恐懼,大都出于對死后生活一無所知。死亡是個謎,除非我們有過瀕死體驗,或做過前世回溯,想起過前世死亡的情形。一旦必須面對死亡,無論將死者還是旁觀者,都陷入痛苦、悲哀和恐懼之中。健康的人聞之色變,連重病中的人也不想談論它。總之,我們的文化對死亡是深惡痛絕的。

到了20世紀,公眾對死后生活的認識紛紛有了轉變。20世紀初,大多數人還秉持著傳統(tǒng)觀念——人只能過一生。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差不多已有40%的人相信轉世輪回?;谶@種態(tài)度轉變,有些人變得更有靈性,不再相信死后毫無知覺,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容易接受死亡了。

在我對靈魂世界的研究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方面是,從脫體的靈魂那里了解到死后的感覺,以及靈魂與活人發(fā)生感應、安慰活人的方式。在這一章里我就要證明,一個人失去親人后內心深處的某些感覺并非妄念。你所愛的人并沒有真的離去。想想我上一章提到的靈魂分身術吧,你也有這種本事,你的一部分能量還留在靈魂世界(是投胎時留下的),你所愛的人回到那里時,你留下的能量已經等候著了。這能量就是為與回歸靈魂重聚而存在那里的。我的研究揭開的一個重大秘密就是,靈魂伴侶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真正分開。

下面幾節(jié)要講的,是靈魂與所愛的人溝通的幾種方法。這些技巧可能在肉身剛剛死亡時就開始運用了,其效果強弱不等。不過離體的靈魂是急于動身回家的,因為地球的密度會耗盡他們的能量。人一死,靈魂立刻就被釋放,獲得了自由,但只要活人需要,他們是可以定期從靈界和活人感應的。

安靜地沉思和冥想,可讓你的知覺更敏銳,更容易接收彼岸的信息。他們沒必要用語言給你發(fā)信息。這種事,心誠則靈,你只需要敞開心靈,相信你愛的人還在身邊,就有助于自己戰(zhàn)勝悲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