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回:明代的搶鹽風(fēng)波(6)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 作者:李連利


葉永盛為此半年內(nèi)連續(xù)上了五道奏疏。十一月初九第一道奏疏就火藥味十足,斥責(zé)高時夏、高寀(這個人令人發(fā)指的行為我們后文還有交代)等人是危害邊關(guān)(九邊)的群奸,田應(yīng)璧、吳應(yīng)其等宵小已經(jīng)把兩淮、蒲解兩大鹽場給搞壞了。如今高時夏竟然向兩浙鹽場伸出了黑手,說什么浙江、福建的余鹽可以賣30萬兩白銀。他說:福建鹽場我不知道情況,兩浙鹽場的事情我可知道。

兩浙的鹽稅銀送京城14萬兩,九邊9.7萬兩。但這些可不全是鹽的稅還包括沿海沙地以及灶戶的人丁稅,其實真正的鹽稅不過9萬多兩而已。而兩浙還欠著人家邊商4萬兩銀子呢,所謂的鹽山全是一些人為了討皇帝的歡心而蓄意編造的謊言。

大概不到一個月,葉永盛再次上疏。這次他舉起了朱元璋的《大明律》。葉永盛認為高時夏等人之所以盯上兩浙鹽場,其目的就在于鹽走私。因此,他查閱了《大明律》,先后將法律條文給萬歷皇帝看,像什么杖一百、徙三百里等等。并再次聲明:兩浙即使“化土為金”也斷不會有30萬兩白銀的余鹽。

其后,葉永盛靜待了三個多月,但皇帝的回饋還沒有來。葉永盛再次在二月底三月初上了第三道奏疏,對萬歷十九年(1591年)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春為止的九年零一季的鹽引總額進行了統(tǒng)計,一共是322.5979萬引,共欠國家和商家99.1557萬引。說道:如果真的余鹽堆積如山,為了政績、為了還債我能不賣嗎?如今因為兩浙鹽場貧瘠、海水沖決、逃戶嚴重等原因,實在是難以滿足國家的要求。現(xiàn)在為了湊足這個錢數(shù)我已經(jīng)竭盡所能了,只能有1.6萬兩,太監(jiān)讓我交2.6萬兩,我實在是辦不到,絕對辦不到。萬歲,您想讓國庫充盈的想法我理解,但是您不要忘記,國庫增加1萬兩那么供給九邊的就少1萬兩呀,長此以往,九邊該怎么辦?

兩個月后,葉永盛經(jīng)歷了高興與絕望的兩重天。起初萬歷皇帝要求查兩浙余鹽是否真的沒有,結(jié)果真的沒有。但后來,萬歷又要求按照原計劃攤派給兩浙15萬兩,葉永盛再次上書,他說:按照《大明會典》的規(guī)定,我們兩浙年鹽稅稅收為14萬兩,如今加派余鹽15萬兩,那就等于我們把給國庫的14萬兩都給了陛下您的小金庫內(nèi)帑。那么九邊怎么辦?如今九邊危急您不可不察呀。臣還聽說,您對兩淮、河?xùn)|等鹽場可不一樣。兩淮鹽場每年鹽稅60萬,您要求增派給內(nèi)帑12萬,增派與原額相比為五分之一;河?xùn)|年鹽稅為19.8萬兩,增派給內(nèi)帑不到3萬兩,增派與原額相比為六分之一。可兩浙呢?卻是1.2倍,比兩淮、河?xùn)|重了6倍多。此消息一出,灶戶紛紛逃亡,商人預(yù)見兩浙不會再有商賣的鹽,所以都不買鹽了。如今的兩浙真是一片衰敗景象呀。如果皇上真的要增派,那我也沒辦法,那就公平些吧,按照兩淮、河?xùn)|的比例,給我們最多增派2.8萬兩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