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把童年還給童年(3)

我的書影漫談:李鎮(zhèn)西30年教育閱讀札記精選 作者:李鎮(zhèn)西


1988年夏天,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了一篇人物通訊《她給教育者留下什么“遺產(chǎn)”?》,通過剖析一個自殺的優(yōu)秀女中學生的心路歷程向“玫瑰色教育”提出了質疑:如果我們教育者完全脫離現(xiàn)實而對學生進行“純而又純”的“教育”,那么這種教育實際上是在為學生未來的人生埋下悲劇的種子。

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只能是“赤裸裸”甚至“血淋淋”的“直面現(xiàn)實”的教育呢?

也許是對假大空教育的厭惡,我們的教育最近十幾年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些教育者不但拋棄了教育應有的崇高與神圣,也拋棄了孩子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有的只是社會陰暗面的“實況轉播”,或者以“不能欺騙學生,要為他們的未來負責”為理由對學生進行直截了當?shù)摹吧鐣苯逃趪揽岬纳龑W競爭中訓練明天孩子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謂“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及“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之類的“切身利益”誘導,還有各種暴力兇殺電影電視卡通漫畫的耳濡目染……

于是,在兒童精神的天空中沒有了追逐鳥兒的云彩,在少年心靈的原野上沒有了隨風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們的意識中,沒有了純真沒有了純正,沒有了童話沒有了夢想,沒有了對善的一往情深的愛憐與呵護以及對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與向往;于是,小學生向同學的心臟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學生向母親的頭顱舉起了榔頭!

持刀殺人的學生當然是極少數(shù),但小小年紀便“看透了世界”因而變得世故變得成人化起來,這樣的孩子應該說在現(xiàn)在是相當普遍的。本來應該是做夢的年齡,為什么卻時時睜著一雙對周圍世界充滿警惕的早熟的眼睛?

因為他們沒有童年沒有少年,更沒有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純潔、溫柔、天真、夢幻以及由此帶來的情趣與浪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