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約生命的永恒(1)

我的書影漫談:李鎮(zhèn)西30年教育閱讀札記精選 作者:李鎮(zhèn)西


推薦《相約星期二》

我是偶然知道這本書的。

正是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實話實說》的特別節(jié)目《感受堅強》不但讓我認識了張穆然,也知道了這本書。因為在節(jié)目中,主持人敬一丹由張穆然談到了一個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美國老人:“這位社會學(xué)教授身患絕癥之后,每星期二都和他的學(xué)生從容地進行關(guān)于人生的談話,一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后來,他的學(xué)生米奇·阿爾博姆把這些談話整理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相約星期二》?!?/p>

春節(jié)期間,我有幸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小書店買到了這本書。于是,在除夕的爆竹聲中,我情不自禁地走進了一個人生的課堂,傾聽了,不,應(yīng)該說是參與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余秋雨先生在該書中文版的序言中寫道:“臨終前,他要給學(xué)生上最后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禮。這真是一門深刻的大課了。環(huán)顧我們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視青春,或炫耀壯年;有的中年人或攬鏡自憐,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諱年齡,或倚老賣老……實在都有點可憐,都應(yīng)該來聽聽莫里老人的最后課程?!睂δ锝淌跒閿M自己墓碑的碑文“一個終身的教師”,余秋雨這樣評論道:“十分收斂,又毫不謙虛。他以最后的課程,表明了這一頭銜的重量?,F(xiàn)在,他已經(jīng)在這個碑文下休息,卻把課堂留下了。課堂越變越大,眼看已經(jīng)延伸到我們中國來了。我寫這篇文章,是站在課堂門口,先向中國的聽課者們招呼一聲:來,值得進去聽聽!”

盡管關(guān)于人生的書籍已經(jīng)有很多很多,但我敢說,《相約星期二》的價值和魅力卻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樣是長期與厄運搏斗的身殘志堅者的自傳體小說,也不是如《傅雷家書》那樣是平和恬靜的書信體對話,更不是《培根論人生》一類書——自己的人生品質(zhì)不甚美好卻“錘煉”出一串串語言精致的“人生格言”?!断嗉s星期二》是主人公借著生命之火的回光返照,從容而樂觀地向他的學(xué)生講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講自己的生活感悟,講自己對人類文化的思考,甚至講自己一點一滴逼近死亡的感受……

莫里教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與他的學(xué)生“相約星期二”啊——

莫里教授患的叫做“肌萎縮性(脊髓)側(cè)索硬化”(簡稱ALS),這是一種兇險、無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而且屬于不治之癥。ALS就如同一支點燃的蠟燭,它不斷融化莫里的神經(jīng),使他的軀體逐步變成一堆蠟。這種殘酷的“蠟化”最初從退步開始,然后慢慢向上發(fā)展,“蠟化”大腿、軀干……最后,莫里只能通過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他清醒的神志則被禁錮在一個軟殼內(nèi)。從發(fā)現(xiàn)患病到死去,莫里只活了一年多。而直到莫里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還“殘酷”地保持著清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