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約是套在歐盟頭上的緊箍
自北約成立以來,美國就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堅定的信心牢牢把握著北約的領導權,而歐洲諸國限于其實力和地位與美國的巨大差距以及自身安全上的迫切需要,不得不接受美國的領導。因此,在美蘇冷戰(zhàn)時代,北約不僅是美國遏制蘇聯(lián)也是控制歐洲的工具。當時的歐共體與北約之間各有分工,矛盾較小,北約負責歐洲的軍事安全,而歐共體則負責歐洲的經(jīng)濟發(fā)展。嚴格來講,當時的歐洲并不具有獨立的軍事與外交權,西歐諸國的軍事與外交政策基本上從屬于美國,即使是戴高樂政府也不例外。
冷戰(zhàn)結束,歐盟成立后,局勢發(fā)生了巨大轉變。隨著歐盟的不斷擴大和總體實力的不斷增強,其擺脫美國政治和軍事控制的欲望越來越強。法國和德國在歐盟發(fā)揮著主導作用,都希望把歐盟建成為世界強大一極,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歐盟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想要改變世界事務進程的力量,也就是說要與美國并駕齊驅,其背后的潛臺詞則是彼可取而代之。歐盟積極發(fā)展獨立于北約之外的自身防務力量,以期在歐洲防務方面不再完全依賴于美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歐盟跨出經(jīng)濟領域之外,向歐洲政治與軍事一體化方向擴展,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其實,早在1904年,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所寫的《歷史的地理樞紐》這一經(jīng)典文獻中就指出:如果歐亞大陸上的德國與俄國結盟,將會嚴重威脅英國、美國這樣的歐亞大陸之外的邊緣國家的霸權地位。美國堅決要求將德國納入北約體系,以防止德國與俄羅斯形成聯(lián)盟來抗衡美國霸權。美國戰(zhàn)略家布熱津斯基也曾強調指出,"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控制整個歐亞大陸是"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的主要基礎","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并有意謀求地區(qū)霸權和全球影響的國家也都是歐亞國家。所有可能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對美國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戰(zhàn)的國家也都是歐亞國家。"因此,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三大任務依次是:"防止附庸國家相互勾結并保持它們在安全方面對帝國的依賴性;保持稱臣的國家的順從并維持向它們提供的保護;防止野蠻民族聯(lián)合起來。"
歐洲一體化進程與法德等國跟俄羅斯的友好關系已影響到美國霸權的穩(wěn)定性,這引起美國的警惕。1992年,美國國防部秘密制定《戰(zhàn)略防御計劃》。該計劃由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后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的沃爾福威茨親自操刀。美國國防部認為,正在崛起的日本和統(tǒng)一后的歐洲將成為美國未來最主要的威脅,必須要防止歐洲成為一個能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聯(lián)盟,美國不希望歐盟能與自己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