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有正確部分,也有錯誤或膚淺部分】
蔣介石遷臺前后的反省,有正確部分,也有錯誤或膚淺的部分。
《反省十三條》最后一條,檢討在大陸期間未能“宣傳”社會經(jīng)濟政策和民生主義,接觸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但說得太輕飄了。其實,不是未能“宣傳”,而是未能實行的問題。國民黨執(zhí)政期間,沒有解決“民生”,特別是廣大貧苦農(nóng)民的生存、溫飽和獲得土地的要求,才是失敗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還在1947年8月,蔣介石在研究英國、美國和蘇聯(lián)社會之后,曾寫過一段《雜錄》,中云:“我國為歷史上最長于吸收之民族,具自新自強之美德。今日必須發(fā)揚此一美德。舍英、美之保守與強權(quán)政治,而采取其民主,矯正蘇俄之專制,實現(xiàn)民生主義,以第三種力量樹立于遠東,盡我對世界之使命?!痹诋?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應(yīng)該是比較正確的選擇??上В?dāng)時空有認識,而未能付諸實踐。1949年9月13日,他在成都演講稱:“我們今天真正要造福于農(nóng)民,就惟有徹底實現(xiàn)二五減租。這是我們實行民生主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反共的最后、最有效的武器?!边@時候,大半個中國已經(jīng)轉(zhuǎn)手,蔣介石提出“造福農(nóng)民”,幻想以二五減租作為反共的“最后、最有效的武器”,這真有點像俗話所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了。不過,他的這一認識對他治臺方略的形成還是有益的。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另一原因是長期堅持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既違背世界潮流,又喪失民心,尤其是知識分子之心。結(jié)果是使國民黨的軀體日漸腐朽,百病叢生而無藥可治。但是,蔣介石卻因戰(zhàn)后國民大會選舉及召開中出現(xiàn)的種種亂象,錯誤地視民主、憲政為禍國之道,覺得民主反而不如專制、獨裁好,這就對歷史作出錯誤總結(jié)了。
1949年6月1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他要用新精神、新制度、新行動來迎接新歷史、新時代、新生命、新使命,奠定新基礎(chǔ),完成新任務(wù)。1950年元旦,他又以前人格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自后種種,譬如今日生”自勉。
但是,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人們在創(chuàng)造新一頁歷史的時候,不可能離開既往歷史的影響,更離不開對既往歷史的認識與科學(xué)總結(jié)??梢钥吹?,蔣介石的上述正確或不正確的反省,都深刻地影響著此后一段時期臺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則如噩夢一樣,仍糾纏著、牽累著歷史的新一頁。
原載于《同舟共進》2009年第10期,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一筆天文數(shù)字的國家巨款巧妙地成為國庫局少數(shù)“同人”的囊中財富,對于這樣一個損公肥私的簽呈,身為中央銀行總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個“可”字……社會“反孔”情緒日趨強烈,蔣介石不得不考慮“換馬”。但孔是蔣的姻親,有靄齡、美齡“護孔”,“換馬”談何容易。此事竟使得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苦痛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