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孩子不喜歡老師怎么辦?
劉先生想盡一切辦法為女兒妮妮選擇了一所有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學校讀初中,沒料想原本愛學習、成績不錯的妮妮入學不到一年,家長就接連被老師“請”到學校,核心話題是妮妮的數(shù)學成績持續(xù)滑坡。
劉先生在與妮妮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妮妮的成績下滑和她與數(shù)學老師的關系不佳有關。妮妮反復強調(diào)說,一看到數(shù)學老師就煩,根本就不想聽數(shù)學課,也不想做數(shù)學作業(yè)。
劉先生反對她說:“我認為你們數(shù)學老師特別負責任,是個優(yōu)秀的教師。你怎么就會不喜歡呢?”父女二人因此發(fā)生了爭執(zhí)。
孩子不喜歡某學科教師,會直接影響到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當家長知道真相后,想盡一切辦法勸解孩子,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面對孩子不喜歡老師這一事件,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查找原因,進行有效溝通。通過傾聽,了解孩子不喜歡老師的真實原因。如:受到了老師不公正待遇;老師冤枉了自己;被老師批評和處罰;上課不被提問;未被任命為班委;座位安置不當;提意見未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因課堂紀律問題被老師嚴厲批評;老師思想觀念陳舊、缺乏時代感,講課不生動,表達方式無趣、乏味、單調(diào);等等。孩子不喜歡老師,而后可能產(chǎn)生怨恨情緒,耿耿于懷,情感漸遠。
在傾聽過程中,家長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尤其是與孩子情感相對立的時候。當孩子談到老師某些方面不好時,若家長用一種成人的眼光看待事件而立即否定孩子的情感體驗和判斷,勢必引起家長與孩子的沖突。
下面以孩子被罰抄寫單詞為例,說明家長以不同的態(tài)度說教或引導可能導致的不同結果。
情景:孩子生氣地說:“百詞測驗,我錯了5個單詞,英語老師罰我每個詞抄寫10遍,太可氣了,我不喜歡這樣的老師。”
親子對話示范如下:
模式一:
家長:“如果你都對了,老師還能罰你嗎?還是你學習不用功、不扎實?!?/p>
孩子:“行啦,您總是這樣,和您說話真累,算我什么也沒說?!?/p>
評價:家長否定孩子,形成親子對立,也未改變孩子不喜歡老師的狀況。
模式二:
家長:“老師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你好?如果是我,感謝還來不及呢。我看你就欠再抄上十遍二十遍的。”
孩子無語,轉(zhuǎn)身離去。
評價:家長否定孩子感受,貌似站在老師的立場教育孩子,實則將孩子推到更孤立的境地,最終反而會引起孩子對老師和家長更強烈的反感。
模式三:
家長:“英語單詞就需要多記,重復次數(shù)多了,自然就記住了,你多寫幾遍就一定能記住了?!?/p>
孩子:“你知道我還有多少作業(yè)嗎?暈?。?!以后什么都不和你說了?!?/p>
評價:孩子不能接受家長的簡單說教和指揮,引起溝通不暢。一般而言,家長采取以上的方式,本意是為了教導孩子,讓孩子尊重老師、欣賞老師、喜歡老師,但事實上,這樣未必能起到說服的作用,還可能令親子矛盾激化。建議家長接納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讓孩子體驗到老師做法中有益的一面。
溝通模式可設計為:
家長關注地說:“錯了5個單詞,老師罰你每個抄10遍?!保ㄖ貜秃⒆拥脑?,表明家長在認真傾聽。)
孩子回答:“是啊。我每天一大堆作業(yè)要做,再加上這些,煩也煩死了?!保ê⒆痈杏X到作業(yè)量太大,希望老師少留作業(yè),尤其不要再被罰。)
家長同情地說:“是啊,每天都有作業(yè),如果是我,也會煩心的。其實,我上學的時候,面對每天大量的作業(yè),與你是一樣的感受。真想高喊‘給我一天沒作業(yè)的時間吧!讓我玩?zhèn)€痛快吧!’”(家長與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您上學時也是這樣?”
家長引導說:“是啊。不過幸好遇到一位負責任的老師,不然,我可能與其他同學一樣,不能走進大學校門了?!保ㄒ鸷⒆訉栴}進一步探討的欲望。)
孩子:“你們老師怎么負責任了?”
家長:“當時我們也認為老師在罰我們,不會的題目他要再做幾遍,出錯的卷面,要反復練習。有的同學因此對老師有意見,不喜歡老師,結果功課越來越差?!保ㄔ俅闻c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那您對老師沒意見?”
家長:“和你現(xiàn)在一樣,也不滿意,畢竟我也想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但想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師就沒機會‘罰’我啦。于是,我更努力,老師喜歡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一點,直到今天也是一樣吧?于是,我才有機會順利地考入大學。而和老師鬧別扭的同學,還以為自己是為老師學習呢,不喜歡老師,就不喜歡那門課。結果,他們的成績越來越糟,別說進大學的校門,就是高中畢業(yè),還有幾個補考的呢。我的體會是:重復可以令記憶更深刻,這也符合記憶的規(guī)律。明天我找一本《記憶心理學》的書,你看看,也許會有些幫助噢?!保ú恢挥X間引導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化解了他與老師之間的矛盾。)
其次,家長應鼓勵孩子與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尊師重教,并以身作則。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自己的恩師,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時常打電話問候老師,并在家庭中,表達對老師的感恩,回憶上學時的情景。
家長逢年過節(jié)或在其他特殊的日子里可以為老師寄送禮品,同時引導孩子在“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里,親手為老師制作一件小禮品。在帶孩子外出的時候,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購買一些小的紀念品送給老師和同學。
在家庭中不要對老師進行惡意的評價和指責,若個別老師確有道德品質(zhì)方面的問題,應采取正當?shù)氖侄谓鉀Q和處理,而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三道四。畢竟孩子年齡小,對事物的判斷還受到情緒的影響,一名老師負面因素的影響,可能致使孩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從而懷疑其他老師品質(zhì),或者對老師這一群體產(chǎn)生很深的誤解,這將對孩子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第三,給孩子做老師的體驗,提升孩子對老師工作的認識。通過給孩子體驗老師工作的機會,使其明白教學工作的特點和難處,從而使其體悟到老師工作的辛苦,達到將心比心的目的。
有的孩子在計算機方面有超強的本領,家長不妨請孩子做自己的老師,讓孩子教自己編程序。有的孩子是游戲高手,家長可虛心向孩子請教,并讓孩子設定多長時間教會什么內(nèi)容,達到何種狀態(tài)即可“畢業(yè)”。讓孩子感受一下教一個不能“畢業(yè)”的學生,他會有什么感受。
家長也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尤其是假期,為孩子提供擔任低年級小朋友家教的機會,這樣可以幫他們更真實地體驗到做老師的滋味。
通過實踐,促其感知,使之悟出老師工作的特點,增加對老師的理解,達到引導其喜歡并欣賞老師的目的,以促成學業(yè)成績的提高。
第四,適時與教師溝通,借助教師的力量,引導孩子。家長可通過與教師的接觸,了解孩子在老師眼中是什么樣的,也可與老師交流孩子的渴望和需求,說明希望老師如何配合家長教育孩子。
如若自己的孩子特別渴望被老師表揚,家長可以與教師溝通,詢問班上哪個同學表現(xiàn)很好,哪些同學時常受到教師的表揚,表揚的內(nèi)容是什么,等等。這樣一方面家長可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某方面的訓練,使之獲得教師的好感;另一方面,可告訴教師:“您在表揚某某同學時,我的孩子為他感到高興。他心中一直渴望,如果老師表揚的是他,那該有多好啊?!?/p>
如果孩子性格偏內(nèi)向,上課擔心回答問題出錯誤,又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家長不妨直接告訴老師孩子的顧慮和擔憂,請老師提問孩子時給予較多的提示,使孩子體驗到回答正確的喜悅,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老師在對學生管理和教育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時間緊張、工作量大、事務繁重等多方面因素而不能像家長呵護一個孩子一樣對待一個班的每一個同學。因此家長不妨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征得老師的同意后,借老師的口吻以書信的形式將孩子的優(yōu)點描述清楚,請老師簽名,以鼓勵孩子,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家長也可以借助電子郵件,以老師的語氣方式寫一封信給孩子,表達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描述孩子的優(yōu)點和對他的期盼,經(jīng)老師認可后再轉(zhuǎn)發(fā)給家長,家長和孩子共讀這封“老師的信件”,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和愛,將對老師的“不喜歡”轉(zhuǎn)化為欣賞和感恩。
總之,孩子不喜歡老師,可能直接影響到學業(yè)成績,進而可能失去升學的機會。當家長得知這一事實后,不要貿(mào)然沖動地指責孩子和簡單說教,而需以多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借助多方面力量,激發(fā)孩子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并由此使之產(chǎn)生學習的激情、發(fā)揮出學習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