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園是個熱鬧的地方。
北大的一個學子說過這樣一句話:或許北大既不是中國最大的大學,也未必是最美的,但是卻是我最熟悉和最熱愛的地方。
比如,最讓北大人留戀的精神地帶,除了未名湖,必是三角地了。
三角地,其實面積不大,不到10平米,因形狀似三角形而得名。它與北大百年講堂僅一路之隔。
在歷史上,它作為北大 “民間信息發(fā)布中心”,曾是北大師生發(fā)表見解,表達觀點的民主陣地。
尤其20世紀80年代,三角地就是北大的代名詞。它是一個思想圣地,是北大精神的縮影,是蔡元培“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象征。
20世紀90年代后的信息欄上,貼滿了租房、講座、求職的信息,北大學生在三角地查看信息已經(jīng)成為北大的一個特色。
遺憾的是,2007年11月,存在了幾十年的北大三角地信息欄被拆除,那時我剛到燕園兩個月,聽說拆除的消息,我也深感遺憾。
校方稱信息欄商業(yè)信息過多,此舉為環(huán)境整治的需要。
在北大它是一個信息集散地,各個協(xié)會的海報在這粘貼,當然也避免不了一些住房之類的廣告,但不可否認,它是燕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現(xiàn)在三角地已成了校園中心的代名詞。
我聽說拆除三角地的消息傳到錢理群教授那兒的時候,68歲的錢老顯得有些激動,猛地從沙發(fā)上站起來,說道:“那以后所有消息都得先通過學校審批了?”
未及回答,錢老重又靠回原位,默默道:“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可見,這樣一塊小小的區(qū)域,已經(jīng)成為如錢老等一批北大人的精神記憶。
現(xiàn)執(zhí)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著名詩人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時,發(fā)現(xiàn)周圍的同學“只要是字,都會湊過去看”。
當年的北大,每幢宿舍樓有一個電視機房,報紙雜志很少,地處學生上下學必經(jīng)之路的“三角地”,理所當然成為校園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每次路過“三角地”,這位校園詩人總會跳下車,把破單車一架,湊近布告牌,搜索最新人文講座、社團信息與學術爭鳴。從大飯廳打完飯的學生,許多端著飯盆徑直走到布告牌前,邊看邊吃。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三角地”開始進一步確立它的價值,漸漸成為北大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