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莎士比亞人格的類型與情調(diào)(3)

問道者:周輔成文存 作者:趙越勝


要說英、德這兩種民族性,在價值上有什么高低之不同,這又很難說。我們要知道,德國人最喜歡英國人的作品。他們雖然不是用來指導(dǎo)生活,卻是用來調(diào)劑或補充他們的生活。德國人的生活,有它的缺陷。他們的浪漫派詩人,都喜歡莎士比亞作品的清淡、沉靜。俾斯麥(Bismarck)每在政務(wù)完畢后,總喜歡回家?guī)е」泛桶輦愒娂较先ハ人挠鄷r??梢娒褡逍噪m有差異,但不足為互相了解的障礙。不過,我們從此要去看清楚莎士比亞人格的境界與情調(diào),卻不能不注重他和德國大詩人歌德的不同。這不同,不是時代的不同,確是民族的不同。正是從這里,可見出莎士比亞人格的特點。歌德與莎士比亞,都是發(fā)揮人性到極致的人,然而兩人走的路向卻不一致。以求“真”而言,莎士比亞顯然只在求人力避去除“偽造”,只要除去人為的“偽造”,“真”,自然顯現(xiàn),真的人生,就是最自然的人生。但歌德則不然。他以為人的察性和內(nèi)在價值,都必待發(fā)揮擴充而后更完全。我們的生活,旨在發(fā)揮自我的固有的感情,由自己的人格的極度開展,以至于極度完善,像歌德的浮士德一樣,你是以自己的有限向無限的自然沖殺前進,你就算是得到了真正的生活,明白了真正的人生。這兩個大詩人的兩種態(tài)度的差異,可以歸結(jié)為:一是從“人”的實然(Actuality)看到人性的全部,一是從“人”的“可能”(Potentiality)看到人性的極致。一個是向四周擴張,一個是向前推進。向四周擴張的,好似我們在海上飄蕩,愈遠,眼界愈大;看的事實愈多,所知的自然與人生,也愈真確。向前推進,很似黑格爾的宇宙觀,人是要向茫茫大地上無限前進,由于我們要從現(xiàn)實脫穎而出,遂不能不每時每分都與現(xiàn)實沖突和斗爭。如此,生活也成了一場血斗,而不是一場自然開展了。

人生,究竟是一場血斗,還是一場自然開展?我們此刻,確實無法準(zhǔn)確回答或決定。但歌德的人生,總幻想有一大仇敵在和他決斗。他過度的悲喜,使得他的人生的潛在能力,發(fā)展到頂點。至于莎士比亞呢,他雖然沒有勇力對人生猛攻,但卻能深探出生活的種種限度,使人能清澈地了解自己。在這一點,如果細細比較兩人的性格與人格,可見歌德所自愿的內(nèi)心生活,并非屬于反省,而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估量和可能的選擇;而莎士比亞才可算是真能清澈地了解自己的生活。

以上是歌德與莎士比亞人格之不同,實際也是英德兩個民族性之不同的反映?,F(xiàn)在,許多英國人夸耀說他們的莎士比亞,是代表“人類”的作家,德國人也夸說歌德的浮士德,是代表近代人類向無限追求的表現(xiàn)。其實,都是他們拿自己對“人”的概念,概括一切人類。他們忘掉了“人”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內(nèi)容,全憑我們的看法如何。每一看法,后面都隱伏著我們各自的氣質(zhì)(Temperament)問題。人,從外部看來,當(dāng)然不外是一個兩手兩足的動物,要吃飯、穿衣、結(jié)婚,好像簡單至極;但從人的性質(zhì)上,聯(lián)系到社會關(guān)系看來,卻復(fù)雜至極。對人,我們可以從實然方面看,也可從潛能性方面看,但我們?nèi)澜绺髅褡逅蕾p的人性或人格,恐怕不只是這兩種或甚至只有一種。再說,我們中國人看到的人性,便不會是德國人好斗性的人性,也不會是英國人所謂的平近的人性,很可能就是在儒、釋、道家精神下所看到的人性。這些都不是可以強求共同的。我們說浮士德精神,乃代表近代人精神,這不期然已把德國人的人性概念作為我們的人性概念,我們說莎士比亞作品的人物代表人性,我們亦自然地把英國人的人性概念,作為一般人的人性概念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