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十八歲時便與一女子經(jīng)自由戀愛而結婚了。六個月后即生一小孩;兩年后,又增加兩個。這真是一件大事。即使他精神飽滿,好戲謔,好惡作劇,到這時也不能不收斂收斂了。至于他是否因經(jīng)濟吃緊而去倫敦;是否因不滿妻子而去倫敦;或者是否因偶然去倫敦觀光而留下,我們也不想細細追究;我們認為這些情況,即使屬實,也不是他的人格鑄成的決定因素。我們只覺得莎士比亞的生活,在十八歲前,必是自由的,而在十八歲后,他必不自由了。至少,以后的自由,必須奮斗而后得;人生,也許本就是一種既由自己封閉,而又由自己開啟的過程;如果是這樣,他的人格,必是先把自己封閉了,然后又從自己殺出一條血路來。我們從莎士比亞日后的整個生活和整個人格看來,他從未將人生一切遭遇,視為是由環(huán)境支配的。他不怨天,不尤人,可知像他這樣的人,不至于在生活中從自己以外去找原因與解決辦法的?!敖忖忂€須系鈴人”,他在“解”與“系”上的努力,恐怕就是他的人格的最基本點。
我們沒有精力來研究莎士比亞初到倫敦,是走哪一條道路?步行或是坐車?我們只想知道莎士比亞到倫敦后謀生的大略狀況。他以一個鄉(xiāng)下人身份來到大都市謀生,做馬夫、做仆從,這并不辱沒他后來鑄成的偉大人格。反之,我們也許還從這些事情上看出他的偉大人格的由來。我們總不能說,莎士比亞初到倫敦,即得到不致受紳士們鄙視的社會地位。他在二十二歲到倫敦,沒有受過充分的教育,沒有身份可為憑借,更沒有師長的提攜,完全是一位自力更生者。他也許很幸運,逐步上升,在得意中忘去在鄉(xiāng)間的一切困苦、受辱。但是,他在鄉(xiāng)村中養(yǎng)成的篤實誠摯精神,卻始終隱伏在心內。他在倫敦的初期,表面上,確很順利,從他的作品,即可見出。(關于他的人格,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我們將在下節(jié)評述)。僅從他的生活來說,我們只曉得結交了幾個伯爵,如Southampton和Herbert等?,F(xiàn)代莎士比亞學者華萊士(Wallace)考據(jù),他曾居住在一位法國流亡者的家內。這些事實,不論確實否,只表示他的社會地位,逐漸改善。從各方面看來,他對人,總是從好處看,他對人(在著作上亦有所表現(xiàn))不隨便發(fā)些粗俗的牢騷;不像后來的狄更斯、蕭伯納等,對人、對社會,脫不掉一種近似憤世嫉俗之類的感情。在“獻給Southampton詩”中,可見他的情感與心靈,始終是平衡的。批評者雖然說它缺乏血肉生命力,或為“一對冰房”,但從豐富的思想與同情上,卻顯出心靈蘊藏著無量的寶藏。我覺得莎士比亞的人格,在這些時,已經(jīng)鮮明了。倫敦幫助他的人格上升,也使他心志堅實,對自己對人類都滿懷希望??窟@一線光明,任何愁苦悲痛,也不能摧毀他了,雖然他一生都受悲愁包圍。
我們絕不能說莎士比亞心中無悲痛。因個人利害而有的悲痛,可以削減到微不足道,但為他人,為人類的利害帶來的悲痛,卻隨人格的升高,而悲痛愈深。有人說莎士比亞在倫敦的生活,一度順利后,又一度頹唐。有人說,這是因為他的好友Southampton被拘禁,失去友恃,這是極勉強的猜測;有人研究他的十四行詩,認為他的悲思,是由于詩中所寫的Mary Fitton,她是他的情婦,但是后來情婦把他拋棄了,他憤而寫悲劇。所有這類考證,我們都不敢輕信。有一點則是真實的,即他的人格愈高,他的奮斗愈艱巨。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他都經(jīng)驗過,他的思想感情,自然會伸縮自如。人格已成型,他必然會讓生活逐漸收斂,絕不會無端散發(fā)。但也不會對一切困難苦痛,謀求躲避。他雖然有抑郁,但與一般從絕望中發(fā)出的抑郁,有大差別。他的抑郁,引導我們走的路,是希望之路,是人世。個人的人格,最初如果不是健全的、純潔的,往后也絕不會承受得住苦痛的襲擊。世上許多人,偶一經(jīng)受挫折,一受悲痛,便心緒頹唐,憤世嫉俗,惶惶不可終日。雖然有時不免罵人為獸,而自身卻已變成了一只最野的獸。唯有那人格已經(jīng)成型并提高,脫離獸性很遠,才能真實過“人”的生活,并且能夠達觀地對待苦痛、悲哀,并能善用它、使之升華。莎士比亞,很可能走的就是這條路。我們很可以說,莎士比亞對人生,既能使個人的悲哀,與人類的悲哀分別來看,又能使之結合起來看,這就使他的悲哀,不能不變質、升華,成為更高的悲哀,以至悲痛了,這在哲學上就叫個人與群體的合一。他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用此代替了中外哲學史上所謂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