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曾為劍橋大學的美景所感動,并為之賦詩《再別康橋》表達自己的無限的眷念。盡管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是英國最高的知名學府,但劍橋有它自身的魅力。獨具魅力的風光和特殊的人文情懷是吸引世界各地學生的重要因素。
1.劍橋的傳說
當你走進劍橋,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與居民、城鎮(zhèn)融為一體的,看不到院墻,看不到大門。分不出學院與民宅,分不出學生與居民。居民安居樂業(yè),師生潛心學問,整個鎮(zhèn)子都充滿文化釋放出的厚重感與和諧感。每個學院里面都有大片碧綠的草坪,灰中略顯黃的建筑與綠色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幅美妙的風景畫。置身其中,身心立即有一種清新感。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里的橋,不僅數(shù)目多而且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色,構成了劍橋大學獨特的風景。
嘆息橋是劍橋大學的橋中之橋,它位于圣·約翰學院,建于1831年,連接了該學院的老庭與新庭。它類似于一座廊橋,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是半個橢圓形的橋孔,中間是同道,上層是平頂。有關嘆息橋的故事,有很多種說法:一種是劍橋大學的畢業(yè)考試很嚴格,不努力學習的學生,考試成績不高,拿不到文憑,往往來到這里嘆息、流淚,后悔莫及;另一種是校方總是讓犯了錯誤的學生來到這里,面對河水,兀自反省,作為一種懲罰。但更準確的說法是,這座橋的構造和威尼斯的嘆息橋相似,因而得名。威尼斯的嘆息橋一頭通往監(jiān)獄,犯人走在嘆息橋上,會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和自己的前程感到嘆息。
在劍橋大學,數(shù)學橋是一座不起眼的橋,它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根據(jù)數(shù)學原理設計并由詹姆斯·埃塞克斯建造的。建造時使用了制作馬車用的螺釘,沒有一個釘子,堪稱是奇跡。關于這座數(shù)學橋,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認為這座橋是牛頓運用數(shù)學和力學原理設計建造的,從表面看不到任何釘子。劍橋學子很好奇,于是就把它拆了,但是恢復不了,現(xiàn)在的這座橋,建于1905年,是用螺栓連接的、固定的。它反映了劍橋學子們優(yōu)良的學風,敢于挑戰(zhàn)權威,用于實踐。
1639年建成的克萊爾橋是一座帶有護欄的三孔橋,做工精細,造型優(yōu)美,是劍河上最古老的橋。該橋兩邊的護欄上各有七個石球,兩邊相互對稱。自克萊爾學院后門出去往西走,左邊護欄上倒數(shù)第二個球的后部,被整齊地切掉了一個15度的角。據(jù)說,在這座橋設計和建造完之后,學校只付給他15便士的設計費,他一氣之下將那個石球切掉了與15便士對應的15度角,以使石橋不再完整。
2.國王學院的貴族氣派
國王學院是由英王亨利六世于1441年創(chuàng)立的,最初用來供伊頓公學畢業(yè)的貴族子弟在這里深造,不收其他學生。
國王學院的貴族氣派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的生源方面,更體現(xiàn)在它獨特的建筑方面。為了顯示貴族的高貴地位和雄厚的財力,國王學院一開始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筑,在建成的建筑群中,最著名的是禮拜堂。禮拜堂是如今劍橋的榮耀,是劍橋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它擁有歐洲最出色的哥德式建筑。當時國王學院的布局都由國王親自規(guī)劃,只有禮拜堂是按照國王的規(guī)劃建立的。由于這時候的英國國內政治混亂,整個建設過程持續(xù)了100多年,從亨利六世開始,經(jīng)過了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最終才得以落成。
隨后國王學院建立了宿舍、圖書館和食堂。這些建筑無一不彰顯著貴族的氣息,每棟建筑都氣勢恢弘。如今國王學院的學生80%都來自英國的政府學校。
3.牛頓的母校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坐落在三一鎮(zhèn)上,1546年由亨利八世創(chuàng)立。在這里誕生了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誕生了諸多諾貝爾獲獎者。
三一學院在國外被稱為翠尼特學院,拉丁文是“三位亨利八世一體”的意思,三位一體在西方宗教中,意為圣父、圣子和圣靈三個合而為一。
萊恩圖書館是三一學院甚為驕傲的建筑,在這里,你能讀到三一學院幾百年的傳統(tǒng)。萊恩圖書館是1673年由巴羅主持建造的,如今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萊恩圖書館同時也是建筑大師萊恩設計的,包括圖書館的整體構架、書架、書桌以及書托等。圖書館因他而得名。在圖書館屋頂上佇立著四尊石雕,由加布里爾設計,意味著神學、法學、物理學以及數(shù)學四門最古老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