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感恩于他人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給予我們幫助的人絕不僅僅只有父母和老師,還有我們的親人、朋友、鄰里,甚至是路人。
時光大幕拉回38年前的那個寒冬,在東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里,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戴著破洞的小手捂子,頂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時,孩子凍得臉發(fā)青手發(fā)麻,在路過一戶人家門口時,他終于哭出了聲。這時,從院里走出一位60來歲的老人,他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將孩子拉進屋。進屋后,老人脫掉孩子的手捂子,用他那雙布滿老繭但卻溫暖無比的大手,攥住孩子的小手揉搓,過了一會,孩子緩過來了,老人又把他送出門外,安慰囑咐道:“很快就到你家了,路上小心!”大家可能看出來了,是的,那個孩子就是我,那個給我暖手的老人叫岳關(guān)四,在村中,我叫他“岳四大爺”。
20多年后的1995年,當時我在陜西西安工作,應邀赴河北秦皇島,出席首屆全國公關(guān)策劃與企業(yè)創(chuàng)新研討會,開完會后準備取道北京回西安。在秦皇島火車站候車時,一不小心將手指劃破,我忙低下頭拉開行李包找紙,在我還沒有找到紙時,鄰座的一個女孩,撕開了一個創(chuàng)可貼遞過來,讓我伸出手指,她幫我嚴嚴實實地把傷口包好,我連聲說:“謝謝!”過了幾分鐘,她隨著檢票的人流走了,我望著她的背影慢慢離去……
至今,我也不知道這個女孩姓甚名誰,家在哪里,甚至連長得什么模樣,我都記不起了,可是我一直不曾忘卻她對我的幫助。
類似的事情,在東子40多年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很多次,我相信您也一定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每個生命,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知道感恩,感恩于社會,感恩于他人。
中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據(jù)歷史記載,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后,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yōu)厚贍養(yǎng)以報其恩;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盡管后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淺顯道理,可是為什么在我們今天,知恩、報恩的聲音卻越來越少呢?是麻木。大人的麻木帶來了孩子的麻木,最終導致了群體麻木,這是非??膳碌氖虑椋后w的麻木會導致人們喪失最基本的品行。
人類社會是在互幫互助下發(fā)展起來的,沒有彼此的幫助就沒有群體的共同發(fā)展,個體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中,日漸成長起來的。
人是群居性動物,無論個體多么強壯,他都不可能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幫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對要少,接受幫助的幾率要高很多。所以說,作為一個孩子來講,感恩更加的重要,感悟他人對自己的好,對自己的幫助。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感悟他人之意,讓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長大之后才能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