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君的故鄉(xiāng)徘徊。心情陰晴不定。
昭君故里位于湖北宜昌市興山縣城東北三公里處,名昭君村,又名寶坪村,南襟香溪,北枕群峰,崖壑含翠,秀色如畫。但無論在哪,所有與昭君有關(guān)的文字似乎總脫離不了這樣的語境:“國事為重、含笑犧牲”、“愉快地繼續(xù)作出貢獻(xiàn)”、“睦邦親善的佳話”——一語蔽之,她非常快樂。
但她真很快樂嗎?自2006年去了一趟蒙古,我就知道我們的一些敘述,每行文至此就十分虛偽。
因為說她很快樂,首先她的胃就不答應(yīng)。
首次會心千古的反胃來自國際列車的餐車,當(dāng)蒙古廚子手里的“清炒蝦仁”和“香菇菜心”都腥膻得如同羊油爆炒時,我就吊著惡心想,當(dāng)年的昭君一定和我一樣惡心!
其次是沙暴的滋味。天快亮?xí)r,我們是被沙塵嗆醒的,那氣窗只是隙開了一條縫,滾滾的沙柱就逼搶而入,列車內(nèi)剎那間就霧失樓臺,沙迷津渡,無數(shù)懸浮的塵埃吸入肺部,如同被石灰包擊中一樣令人窒息,想當(dāng)年,昭君常年被這樣的沙暴窒息著,會很“快樂”嗎?
我們一直被告知:昭君“主動”出塞和親,是她“深明大義的表現(xiàn)”,因此,她出境時據(jù)說是這樣的場景:“滿臉含笑,風(fēng)姿綽約的王昭君著胡裝,騎駿馬,愉快地奔向通往匈奴的和親之路”。(《昭君自有千秋在》,見《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78年第一期)。
如此“愉快”地強斷當(dāng)年昭君“很愉快”,我以為是很沒心肝、很沒人性的,她本楚人,楚人好調(diào)味,擅長煨、蒸、燒、炒,入宮后雖然被冷落,想那飲食環(huán)境應(yīng)當(dāng)還是五味俱全的,但因為不滿于被邊緣(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漢書》、《后漢書》都寫得很明白,昭君是賭著氣,要求和親的,這種情況頗類兩千年后的“上山下鄉(xiāng)”,很多女知青都是高壓之下,懷著僥幸和對未來莫名的憧憬而“出走”的,但匈奴吃什么?穿什么?習(xí)俗如何?“豐容靚飾,久居深宮”的少女王嬙根本就不曾想過。離京后,吃慣稻米的她開始吃面食,大概一路吃到河?xùn)|(山西),沿途官員迎送,勉強還能對付,然而一出雁北,隨行的匈奴哪里還能拿得出中土飲食來?于是最后的浪漫也沒有了,她必須直面一團腥膻,而且天天如此。說她為了自己的使命和朝廷的威儀而隱忍不發(fā),應(yīng)該可信,但說她“膻并快樂著”而且“滿面含笑”,心花怒放,未免太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