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她只想我對她好一點?!?/p>
“你可能對她好一點嗎?”我問。
“她是因為我暴怒才走的,我怎么能對她好點呢?我就是這么個脾氣?!?/p>
在我們接下來的談話中,他處理問題的方式越來越清楚了。說不出什么理由,他就覺得——
如果他表現(xiàn)得十分狂暴與憤怒;
如果使勁吵鬧,讓妻子認為是她使他發(fā)了瘋;
如果大肆羞辱和脅迫她,告訴她死了自己做主的心;
甚至干脆飽揍她一頓——
就能夠使妻子認為離開丈夫是錯的,就會乖乖地回到他的身邊。
很明顯,正是他強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離去,這就是他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并不意味著他在發(fā)神經(jīng)。與所有侵害者一樣,他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那些制造緊張關(guān)系的人,并不是在自覺的情況下傷害了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前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都渴望親密的關(guān)系。但對于不同的人,親密有不同的含義。對于什么叫親密,如何做才能達到親密,雙方的觀點恰恰相反。一個人對于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存在錯誤的見解,居然還付諸于實踐,這實際上消滅了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可能性。
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很重要
隨著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將會明白,為什么有些人的行為——不管他的目的是“建立親密關(guān)系”還是“做點好事”——會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既然所有的壓制行為都有逆向的性質(zhì),它們可以被認為發(fā)生于逆向情境中。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情境的重要性。舉個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聲喊叫,面紅耳赤,東張西望,我的行為就會顯得很奇怪,難以解釋;但如果你知道了這一行為發(fā)生的情境——我正在觀看足球比賽——我的行為就不再是無法解釋的了。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了解情境或拓寬視野能夠很好地解釋我的行為。
除非我們知道行為發(fā)生的情境,不然連普通的行為也無法解釋。一旦我們了解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就能夠?qū)π袨樽龀鼋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存在著逆向關(guān)系。
知道了反對他人行為發(fā)生的情境,我們就可以開始解釋他們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