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彪炳史冊的心理學研究中找到答案
大約20年前,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還是年輕的教授,另一位是他的充滿活力的研究生。當時我們正在進行壓力、健康和長壽的個體差異的研究,但研究有很大的挫敗感。我們清楚地看到有些人更容易得病,治愈時間更長或去世較早;而同齡的另外一些人則生命力旺盛。各種各樣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健康和長壽的研究假設,比如焦慮、缺乏運動、折磨神經(jīng)的痛苦職業(yè)、遭遇到的危險、沒有宗教信仰、不善社交、沒有社會歸屬、悲觀主義、貧窮、醫(yī)療條件差以及A型行為模式(被稱為習慣抓緊時間做很多事,易患心臟病的一種人格類型)。但是,我們卻找不到好辦法對這些假設進行驗證研究。
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對超大樣本人群中的不同個體展開一生的追蹤研究。研究可以測量他們的人格、事業(yè)、生活習慣、壓力以及他們的健康和長壽狀態(tài)。我們能做這樣一種研究嗎?這得花費幾百萬美元,而且最麻煩的是,在我們得到研究結(jié)果之前自己早就死了(這可一點兒也不好玩)。不過,一次偶遇讓我們驚呆了,就在我們實驗室下面的大廳里,我們的一個同事——卡羅爾·湯姆林森-克希博士(Carol Tomlinson-Keasey),正在使用斯坦福大學的一份歷史檔案進行女性壓力課題的研究,而那個就是推孟博士舉世聞名的縱向研究的檔案。當時我們開始琢磨,推孟的這個研究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呢?壞消息是,推孟研究檔案中的健康和長壽信息很難直接應用到我們的研究中;而好消息是,這是長達幾十年的有關(guān)人畢生發(fā)展的研究檔案。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需要的信息,那么這個檔案就太符合我們的需要了。
經(jīng)過和湯姆林森-克希博士討論這些老數(shù)據(jù),我們當時認為,值得花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從推孟研究的被試中查找健康和長壽的預測指標。結(jié)果我們已經(jīng)花了20年時間,現(xiàn)在我們依然在繼續(xù)這個研究。越深入挖掘這些參與者的生活信息,我們越能理解通向長壽的生活模式。而那些臨時協(xié)助研究的大學生,看到我們對研究如此執(zhí)著和癡迷,就調(diào)侃說“歷時20年的研究!你們還是去過一過更有趣的生活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不久,推孟博士就開始搜集這些資料,雖然他無法使用和現(xiàn)代相同的測量評估方法,但是他的研究方式非常有遠見,也非常聰明。他收集的各種信息和數(shù)據(jù),可以轉(zhuǎn)換為我們現(xiàn)代研究所需要的。